第一章 晚清政治史
2012年度
(一)辛亥革命史研究
(二)太平天国史研究
(三)晚清制度史研究
2013年度
(一)关于晚清事件史的研究
(二)关于晚清制度史的研究
(三)关于晚清历史人物的研究
2014年度
(一)甲午战争研究
(二)晚清制度史和政局研究
(三)晚清人物研究
(四)晚清政治学术史研究
第二章 近代经济史
2012年度
(一)理论、方法与史料
(二)财政、金融与货币
(三)工商业、贸易及区域经济
(四)农业经济与粮食问题
(五)经济、思想与社会
2013年度
(一)经济史理论与范式的拓展
(二)地权、乡村经济与乡村社会
(三)近代工商、金融与市场发展
(四)计量经济与量化研究
2014年度
(一)研究热点与重要问题
(二)财税、银行与货币研究
(三)商会、工商业与区域经济研究
(四)土地、农村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
(五)经济思想与人物研究
第三章 近代社会文化史
2012年度
(一)社会与文化史研究的理论探索
(二)社会结构、社会生活与社会转型
(三)社会生活、女性与法律
(四)教育与宗教信仰
(五)文化传播与文化观念
(六)结语
2013年度
(一)理论方法讨论热点
(二)城市与乡村研究
(三)社会群体、结构与社会流动
(四)生活、习俗信仰与社会记忆
(五)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六)灾荒救济与慈善医疗
(七)问题与反省
2014年度
(一)社会史理论与方法
(二)家族、群体与社团
(三)城市与乡村社会
(四)社会秩序与社会治理
(五)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
(六)医疗、卫生、环境与慈善救济
(七)问题与反思
第四章 近代思想史
2012年度
(一)
(二)
(三)
(四)
2013年度
(一)
(二)
(三)
2014年度
(一)
(二)
(三)
(四)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
2012年度
(一)中国近代史话语权问题
(二)有关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
(三)关于“碎片化”的讨论
(四)近代史分支领域相关理论问题
2013年度
(一)唯物史观相关问题
(二)后现代思潮之影响
(三)有关历史学家社会责任之讨论
(四)公众历史学与大众化问题
(五)数字史与环境史
(六)具体理论方法探讨
2014年度
(一)唯物史观与时代精神
(二)“后一后现代史学理论”:历史记忆与历史叙事
(三)公众历史学与大众化问题
(四)灾荒史与环境史
(五)其他理论方法探讨
第六章 革命史
2012_2014年度
(一)建党和大革命时期的研究
(二)苏维埃革命研究
(三)抗日战争时期
(四)三年内战时期
第七章 民国政治史
2012年度
(一)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的政治转型
(二)民初政治和北洋军阀
(三)国民党政权的组织和动员
(四)民国政治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其他方面的互动关系
(五)国共内战时期
(六)蒋介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七)探讨民国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2013年度
(一)关于民国史研究方向的反思
(二)孙中山研究进一步深化
(三)北洋史研究逐渐升温
(四)国民政府史研究的新动向
(五)抗战研究开始“预热
(六)关于战后对日处置问题
2014年度
(一)民国建立与北洋政治史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史研究
(三)以人物为中心的政治史研究
第八章 近代中外关系史
2012年度
(一)外交理论与体系
(二)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对外关系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关系
(五)解放战争时期的对外关系
2013年度
(一)晚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二)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对外关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对外关系
(四)战后中外关系
(五)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年度研究
2014年度
(一)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外关系
(三)清末十年的中外关系
(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外关系研究
(五)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中外关系
(六)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
(七)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外关系
第九章 台湾史
2012年度
(一)台湾通史与资料
(二)台湾政治史与经济史
(三)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
(四)台湾族群与社会文化史
(五)台湾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2013年度
(一)台湾通史
(二)台湾政治、军事史与经济史
(三)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
(四)台湾族群、教育与社会文化史
(五)台湾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六)台湾史资料
2014年度
(一)台湾史综论
(二)台湾政治史与经济史
(三)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
(四)台湾文艺史与文化、教育史
(五)台湾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六)台湾史文献资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