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引论
第一节 “学问家”与“思想家
——《周易》研究的两种方式或进路
第二节 新轴心时代价值规范体系的重建
——本书的现实指向
一 关于第二次社会与思想文化的大转型
二 关于新轴心时代价值规范体系的重建
第三节 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本书的理论问题
第四节 以“象”为中心的《周易》文本及其思想研究
——本书的研究方向、基本思路与思想视域
一 以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之思为参照
二 从卜筮之书到易道形而上学
三 以“象”为中心的存在之思
第一章 从卜筮之书到群经之首
——《周易》文本的历史衍化及其与轴心期大转型的关系
第一节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周易》文献构成的衍化与轴心期大转型
第二节 从卜筮之书到群经之首
——《周易》文本性质的衍化与轴心期大转型
一 《易》本卜筮之书
二 《易》成群经之首
三 从卜筮之书到易道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第二章 龟象筮数
——《周易》筮占的理性成分
第一节 易筮的解释学化
第二节 易筮的现实根源与理论依据
第三节 易筮的思想观念及其本质特征
一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易筮的思想观念
二 “人谋” 与 “鬼谋” 的统一——易筮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龟卜与易筮各有起源、互有影响
第五节 从“观”到“观念”——“观”的哲学意义
第六节 以天象为对象的普遍之“观
第七节 以数观世界及其科学意义
第三章 抽象与具象
——《周易》卦爻象的二重性品格
第一节 《周易》文本的特殊文献构成及其与《周易》思想观念和易学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历史的与哲学的
——关于《周易》卦爻象的两种研究进路
第三节 从“重卦说”到“筮数说
——关于《周易》卦爻象之起源的讨论
第四节 抽象与具象
——《易》象的两重性
第五节 卦爻象的抽象意义及其形式推演
第六节 卦象的具象意义及其内在关联
第四章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周易》卦爻辞的观念转向
第一节 观象系辞
——《周易》卦爻辞的形上根源
第二节 象、辞相应
——卦爻辞的形式上的严整性
第三节 象辞与占辞
——《周易》卦爻辞的文体结构
第四节 爻彖以情言
——《周易》卦爻辞中的象辞
一 兴于诗——《周易》古歌的本源意义
二 天人之际——《周易》象辞的基本思想
第五节 吉凶以情迁
——《周易》卦爻辞中的占辞
一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易筮的观念转向
二 有孚——占筮的前提性观念及其转变
第五章 易与天地准
——易道形而上学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 “先天综合判断”是何以可能的
第二节 象辞相应之理
——易道形而上学的基本构成
附录一 从“是什么”到“何以可能
——形而上学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问题
一 问题发生的根源
二 问题本身的形式结构
三 存在问题及其结构的特殊性
四 “是什么”与“何以可能”——形而上学的两种发问和思想方式
五 从“是什么”到“何以可能”——形而上学的建构与奠基
附录二 《周易·乾卦》卦名新解
一 乾之再问
二 象、辞之探
三 纯阳之象
四 群龙之歌
五 本源之观
附录三 求真与招魂:史学视域中的“易学三期说”与“德性天人观”
——钱穆的易学思想
一 从破除门户到史学立场——钱穆易学思想的研究进路
二 求真:从“疑古剥皮法”到“易学三期说”——钱穆易学研究的史学方法及其基本观点
三 招魂:从“德性天人观”到中西哲学会通——钱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探寻及其复兴之展望
结语 “真”何以求 “魂”何所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