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角度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与语法化
2.1 引言
2.2 语法化
2.2.1 语法化的概念
2.2.2 语法化的已有研究成果
2.3 词汇化
2.3.1 词汇化的含义
2.3.2 词汇化的相关研究概况
2.4 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的不平衡性
2.5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界限等问题
2.5.1 国外关于二者关系的观点
2.5.2 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讨论
2.5.3 汉语双音虚词演变现象的归属问题
2.5.4 我们的思考和观点
2.6 小结
第三章 非句法结构的跨层词汇化概说
3.1 引言
3.2 汉语词汇化的两种类别
3.2.1 句法结构的短语词汇化
3.2.2 非句法结构的跨层词汇化
3.3 “跨层结构”及其词汇化的提出与发展
3.3.1 之前的相关术语及研究
3.3.2 “跨层”和“跨层结构”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3.3 “跨层结构词汇化”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3.3.4 近年来对“跨层结构”的再思考
3.3.5 为何仍沿用“跨层结构”这一名称
3.4 汉语跨层词汇化的范围
3.4.1 是否包括一些特殊的现象
3.4.2 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结构
3.5 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提出
3.5.1 国外研究概况
3.5.2 国内研究概况
3.5.3 存在问题及本课题的提出
3.6 结语
第四章 句法特征
4.1 引言
4.2 特点功能
4.2.1 句法位置
4.2.2 演变结果
4.2.3 句法功能
4.3 句法条件
4.3.1 成分相邻
4.3.2 高频使用
4.3.3 虚实组块
4.4 句法构式
4.4.1 组块化后的常项和变项形成句法构式
4.4.2 跨层词汇化发生在特定的句法构式中
4.4.3 关于跨层组合发生词汇化的“构式域
4.4.4 跨层词汇化中构式变化与否
4.5 句法演变
4.5.1 实词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5.2 虚词功能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5.3 词序的变化与跨层词汇化
4.6 结语
第五章 语义基础
5.1 引言
5.2 语义条件
5.2.1 实义或虚义跨层语义组合
5.2.2 成分大多出现语义的泛化和虚化
5.2.3 跨层词汇化后要形成新的凝固语义
5.3 语义来源
5.3.1 “词义”来源和“构式义”来源
5.3.2 原组成成分意义和构式义双重来源的语义整合
5.4 语义获得
5.4.1 语义双重心
5.4.2 语义单重心
5.4.3 语义超重心
5.5 语义变化
5.5.1 原组成成分的三种语义变化
5.5.2 词语整体语义的变化
5.5.3 句子语义重心的转移和结构信息的调整
5.6 语义“滞留
5.7 结语
第六章 语音变化
6.1 引言
6.2 双音化
6.2.1 双音化是跨层词汇化中最重要的语音变化
6.2.2 双音化大多在句法、语义弱化后诱发跨层词汇化
6.2.3 双音化经常会伴随单音成分使用范围的缩小而发生
6.2.4 双音化有时会连带“四字句”促进跨层词汇化
6.3 语音凝固
6.3.1 非句法结构语音停顿转移改变
6.3.2 两个单音成分凝固成一个双音音段
6.4 语音磨损
6.4.1 语音弱化
6.4.2 语音减短
6.4.3 语音脱落
6.5 语音变化对跨层词汇化的影响
6.5.1 双音化对跨层词汇化的根本诱发
6.5.2 语音凝固的作用
6.5.3 语音进一步磨损的影响
6.6 结语
第七章 演变动因
7.1 引言
7.2 语用原则
7.2.1 语言经济原则与结构简化
7.2.2 表层结构简化:结构成分省缩
7.2.3 深层结构简化:结构关系简化
7.2.4 “不过量准则”与语用推理
7.3 语用推理
7.3.1 语用推理与语义演变
7.3.2 语义泛化前提
7.3.3 语境吸收基础
7.3.4 转喻认知过程
7.4 语用表达
7.4.1 创新、扩展与约定俗成规约化
7.4.2 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表达
7.4.3 汉语从文言到白话的演变
7.4.4 口语的促动和书面语的仿用
7.5 结语
第八章 演变机制
8.1 引言
8.2 重新分析
8.2.1 重新分析是跨层词汇化最重要的演变机制
8.2.2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前提和条件
8.2.3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起因
8.2.4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演变阶段和过程
8.2.5 跨层词汇化重新分析的特点
8.3 扩展
8.3.1 “扩展”和“类推
8.3.2 扩展是跨层词汇化的重要演变机制
8.3.3 跨层词汇化中扩展机制的具体表现
8.3.4 扩展不明显甚至不发生的现象
8.3.5 重新分析后的扩展诱发再重新分析的现象
8.3.6 汉语跨层词汇化中扩展的限制
8.4 结语
第九章 结语
9.1 概要总结
9.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