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 线装中华国粹》:
《溯江纪源》又称《江源考》,是徐霞客科学论文的代表作。
徐霞客生长在长江口附近的江阴,面对浩渺的大江,从小立下大志,“欲究江河之源”。他运用追踪和目击的办法考察江河。晚年到云南,面对盘绕不定、岸陡水急的金沙江,既不通航,又不能沿江步行,他则认真考察分水岭,即他所说的“龙脉”,追踪江流的走向。他舍弃传统官道不走,迂曲北出,选择昆明~武定~元谋~大姚~宾川~鹤庆~丽江~线,主要目的就是考察金沙江的流向,在元谋得以足勘目验了他怀念思索过一辈子的真正的长江正源。该文成稿于对这一片考察结束以后,可能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归途中在“峨眉山下”定稿。《溯江纪源》不但是徐霞客一生延续时间最长、所耗精力最多的研究课题,也是他一生地理考察的最后一篇封笔之作。对长江和各主要支流,我国汉代以来已有记载。《溯江纪源》敢于大胆否定被视为圣经的《尚书·禹贡》“岷山导江”的传统说法,从宏观上对整个水系进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通过实地考察进行地理考证,成为科学名篇,而且结构严谨,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现存《溯江纪源》是从江阴县冯士仁的《江阴县志》中抄录出来的,并不是全文。前人以为《溯江纪源》全文有几万字,然而如今存留下来的仅一千多字而已。考察文章内有“北龙亦只南向半支入中国”下面注释提到“俱另有说”,可推知他的论说必定非常长,可惜一概删去了。冯士仁论本文曰:“谈江源者,久沿《禹贡》‘岷江导江’之说。近邑人徐弘祖,一字霞客,夙好远游,欲讨江源,崇祯丙子秋,辞家出流沙外,至庚辰秋归。计程十万,计日四年。其所纪核,从足与目互订而得之,直补桑《经》(桑钦《水经》)、郦《注》(郦道元《水经注》)所未及。
夫江邑为江之尾间,适志山川。而霞客归,出《溯江纪源》,遂附刻之。”《溯江纪源》是最早付梓和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徐霞客著作,被刊载于明崇祯《江阴县志》和崇祯《靖江县志》。清康熙皇帝的《康熙几暇格物编·江源》介绍并赞赏该文。
江、河为南北二经流,以其特达于海也。而余邑正当大江人海之冲,邑以江名,亦以江之势至此而大且尽也。生长其地者,望洋击楫,知其大不知其远;溯流穷源,知其远者,亦以为发源岷山而已。余初①考纪籍,见大河自积石人中国②。溯其源者,前有博望之乘槎③,后有都实之佩金虎符④。其言不一,皆云在昆仑之北,计其地,、去岷山西北万余里,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岂河之大更倍于江乎?迨逾淮涉汴,而后睹河流如带,其阔不及江三之一,岂江之大,其所人之水,不及于河乎?迨北历三秦⑨,南极五岭⑥,西出石门、金沙,而后知中国人河之水为省五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人江之水为省十一⑧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其吐纳,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注释①初:徐本、史序本作“幼”。
②大河:即黄河。积石:山名。明代分大积石山和小积石山。大积石山即阿尼马卿山,在今青海省南部,距黄河源甚近。小积石山在青海省东部,两山如削,黄河从中冲出,明有积石关,今称积石峡,在甘肃、青海界上。附近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今亦称积石。
③槎(cha):用竹木编成的筏。神话中称乘木排上天河为乘槎。西汉武帝时,博望侯张骞曾出使西域,回来后对汉武帝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此载出自《史记·大宛列传》,是关于河源的最早记载。于阗即今新疆和田县。盐泽即今罗布泊。
④都实:元代人。《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综录了元代探河源的成果,也概述了都实探河源的经过。“至元十七年,命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