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故乡、家世、少年时代
(1895—1912)
一、故乡七房桥
二、七岁入私塾
三、新式小学教育
四、“为钱家保留几颗读书种子”
五、常州府中学堂
六、“负笈金陵”
七、想入北大
第二章 乡教十年
(1912—1922)
一、“年十八,抗颜为人师”
二、往来荡口、梅村间
三、后宅小学的教育实验
四、“在摸黑中渐逢光明”
第三章 执教中学
(1922—1930)
一、受聘集美中学
二、风气淳朴的无锡三师
三、苏州中学的国文首席教师
四、《国学概论》
五、早年的墨学研究
六、“妻孥哭未已,兄死方余恸”
七、顾颉刚慧眼识人
八、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
九、初识胡适之
第四章 从燕京到北大
(1930—1937)
一、燕京大学的国文讲师
二、受聘北大历史系
三、主讲中国通史
四、北大的自由讲学之风
五、“八年故都,五年访书”
六、徜徉山水间
第五章 北平时期的著述与交往
(1930—1937)
一、“体大思精”的《先秦诸子系年》
二、清学史研究的名著《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
三、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讨论
四、疑古与考信:与顾颉刚的古史论争
五、古史地理的研究
六、北平八年的师友交往
第六章 流转西南(上)
(1937—1946)
一、南下
二、在南岳
三、西南联大
四、“20世纪最成功的通史著作”:
《国史大纲》
五、“以记诵考订派之功夫,而达宣
传革新派之目的”:钱穆理想中
的中国新史学
第七章 流转西南(下)
(1937—1946)
一、隐居耦园
二、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三、任教华西大学文学院
四、为《思想与时代》杂志撰稿
五、讲学与育才
六、书生报国之志
七、钱穆与蒋介石
第八章 往返昆明、无锡间
(1946—1949)
一、告别北大
二、再入滇中
三、东归无锡
四、《湖上闲思录》与《庄子纂笺》
五、南走香港
第九章 新亚办学
(1949—1967)
一、创办新亚书院
二、教育理想与办学宏愿
三、与港台新儒家的交往
四、讲学耶鲁
五、参加中文大学的创办
六、为学术急流勇退
七、居港时期的学术著述
第十章 定居台湾(上)
(1967—1990)
一、定居台北
二、归宗朱子
三、迟到的“院士”
四、《坛经》作者之争
五、学问宗主与精神志业
第十一章 定居台湾(下)
(1967—1990)
一、素书楼传道授业
二、“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三、“勤读勤写,始终一书生”
四、“天人合一”新解
五、情系两岸
六、一代大师谢世
七、归骨洞庭西山
八、“最后一位大师”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