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作品集)》:
群众的热情参与给了志愿者莫大的鼓舞,他们一连数日从清晨一直坚持到正午,轮流为当地群众解说。“我真没有想到活动会受到群众如此广泛的关注,我们一定秉承前辈的传统,勇担使命,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队长杨东说。
关注城乡大发展在点燃红色激情的同时,队员们还深入滁州城乡,关注当地的建设与发展。他们走上街头开展食品安全调研,下基层与大学生村干部面对面,走访企业、高校参观“大滁城”建设重点工程,走进社区农村帮扶建设爱心学堂、农家书屋、“亲情网吧”……在共青团滁州市委的组织下,大学生深人“大滁城”建设重点项目工程进行参观学习。在华润雪花啤酒公司,大学生们参观生产线,了解企业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过程。在京沪高铁滁州站,他们亲身感受到高铁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推动。他们还参观了清流河综合治理工程、菱溪湖公园、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等“大滁城”建设的重点项目。“虽然家住滁州,但如果不是参加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可能无法真正了解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队员汪旭有感而发。
他们还走进琅琊区龙池社区的爱心学堂、南谯区腰铺镇朱岗村的农家书屋与“亲情网吧”。在爱心学堂,他们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温暖。在挂有“知识点亮新农村”标语的农家书屋,大学生们将精心挑选的《少年百科大全》《电脑上网一本通》等书送到村民的手中。虽然“亲情网吧”里只有一台电脑,但就是它成了当地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父母进行联系、沟通感情的唯一桥梁。志愿者们积极与村委会联系,召集当地群众开展电脑知识普及活动,进行手把手辅导。一位初二的小女孩在志愿者们的指导下,与远在北京打工的父亲进行了视频连线。当看到屏幕上浮现出爸爸的笑容时,她激动极了,直呼:“姐姐,你们看,这是我爸爸!”几天下来,同学们的热情服务给当地很多群众带来了温暖与快乐。他们还在腰铺镇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约定明年继续来此送知识、送温暖。
“在基层工作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这与在学校中是不一样的。在腰铺镇的这两年,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2009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张将就来到了南谯区腰铺镇,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面对这群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他有感而发。“如果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你会离开这里吗?”听到大学生们的这个问题,他的表情严肃了起来:“谁都想越飞越高,但就像我们滁州凤阳小岗村的沈浩书记一样,当对这片土地有了感情时,我绝对不会离开。”这位年轻村干部脸上的那份执著和坚定让队员们难忘。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怎样鉴别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成了老百姓们热议的话题。志愿者们走上城乡街头,分发食品安全状况调研问卷,并向当地居民介绍日常需要注意的食品安全小常识,“购买食品时一定要问清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食品包装的材质等”,志愿者们帮助他们提高鉴别能力。
辛苦与快乐同在,感动与成长并存大学生们的爱心和热情感动了滁州市民。他们渐渐记住了“红心向党,薪火传承”这嘹亮的口号,熟悉了11名安徽师范大学学生朝气蓬勃的身影。同样,大学生们也在实践中感悟、收获、成长。他们带着服务群众的宗旨、带着吃苦锻炼的决心、带着了解社会的目的。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进步,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肯定。
志愿者郭冰清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队员。她背着行李到达宿舍时,只见地上全是灰尘,屋里只有两张床板,没有电风扇。对这个除了旅游和上大学就没有在外住过的女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看上去有点娇气的她没有失望、没有抱怨,换上拖鞋、借来扫帚,召集大家一起打扫卫生。生活必需品大家一起用,解决吃饭问题时精打细算,就算人多天热也尽量步行……“几天的社会实践让我真正离开父母。离开象牙塔,独立地生活。在爱心学堂,我告诉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要学会坚强;在‘亲情网吧’,我对孩子们说要学会独立。其实,我也在和他们共同成长。”郭冰清这样说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