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基于sscI的技术转移研究热点与知识图谱分析
1.2.2 技术转移的绩效
1.2.3 技术转移的政策
1.2.4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3 技术转移绩效的理论分析
1.3.1 技术转移
1.3.2 国家与区域创新系统
1.3.3 绩效评价理论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历程
2.1.1 第一阶段(1978 1984年):解放思想,遵循“依靠、面向
战略
2.1.2 第二阶段(1985—1994年):改革科技体制,促进科技成果
商品化
2.1.3 第三阶段(1995 2005年):“科教兴国”战略下的技术转移
2.1.4 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技术
转移
2.2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转移政策的演变趋势和特点
2.2.1 政策重心由中央下移地方、政策主体呈多样化协同化趋势
2.2.2 政策核心由“引进跟踪”转向“自主创新
2.3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转移政策存在的问题
2.3.1 财政性科技项目IPR权属“收权——放权”摇摆不定
2.3.2 政策内容冲突、协同性不强
2.3.3 政策绩效不甚理想,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执行考核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EA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区域差异与校际差异研究
3.1 DEA的基本理论与模型
3.1.1 DEA的基本理论及Farrell效率关系
3.1.2 规模报酬可变(VRS)的Bcc模型
3.2 基于DEA的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区域差异研究
3.2.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3.2.2 各地区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面板数据分析
3.2.3 研究发现
3.3 基于DEA的“985工程”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差异研究
3.3.1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数据来源
3.3.2 “985工程”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面板数据分析
3.3.3 研究发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分析
4.1 Malmquist指数的理论、模型
4.2 指标体系及数据变量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3.1 TFP增长及分解要素的年际变化
4.3.2 TFP变动的省际差异分析
4.3.3 TFP变动的区域差异分析
4.3.4 纯技术效率收敛性检验
4.4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专利资助政策对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以上海为例
5.1 专利资助政策概况
5.2 上海市专利资助政策的变迁与特点
5.3 上海专利资助政策对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的影响
5.3.1 专利资助政策对专利申请量的影响
5.3.2 专利资助政策对专利结构及产业化的影响
5.4 提升专利资助政策效果
5.4.1 突出专利资助政策的质量导向
5.4.2 转变专利资助范围,瞄准专利产业化和国际竞争力
5.4.3 完善一般资助、专项资助,推行奖励资助,三驾齐驱
5.4.4 赋予高校专利自主处置权,提高职务专利收益分配比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转移功能及其绩效
6.1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6.2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技术转移功能与发展绩效
6.3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技术转移中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6.4 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强化技术转移功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国际专利视角下的中外高校技术转移绩效比较
7.1 PCT、世界五大知识产权局及国际专利申请态势
7.2 中外高校PcT申请情况比较
7.3 中美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绩效比较
7.4 加强国际专利布局、提高专利国际竞争力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制约因素与问题
8.1 高校技术转移“资源禀赋”不足,投入保障机制尚不健全
8.2 推进高校技术转移的“兴奋点”不强,动力与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8.3 高校技术转移的“堵点”疏解不够,市场机制不太健全
8.4 政府、高校、企业开展技术转移的“共同体”意识不强,协同机制
推动乏力
8.5 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的政策“组合拳”打得不够好,法律政策机制
尚不健全
第9章 提升我国高校技术转移绩效的政策建议
9.1 加强技术转移法律政策的权威性与协同运行
9.2 以放权、市场决定为导向,激发技术转移主体的活力
9.3 高位推动,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与考核体系
9.4 完善大学技术转移的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