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代序)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典型论
第一节 “型”的流变:西方思想视域下的“型”
第二节 什么是典型:西方美学视域下的典型观念
第三节 “典型”论争:并不成熟的典型观
一、争点之一:典型的普遍性和个性
二、争点之二:社会的物事与个人的物事
第四节 “花”“路”“诗”
一、“鲜花”与“心花”
二、向理想延伸的“路”
三、诗意的“瞬间”
第二章 激情
第一节 时代影响与理论溯源
一、时代思潮的碰撞与融合
二、崇高感:“激情”观的美学内涵
三、施洗约翰:激情的精神原型
第二节 “主观战斗精神”论
一、“幽默”与“霭利斯的时代”
二、“天才”论
三、预言与批判的“诗人”
第三节 析“精神奴役的创伤”
一、厨川白村:作为意象之“源”
二、逻辑机理:主奴关系辩证法
三、“转身”与“悔改”
第三章 现实主义:真实性与倾向性
第一节 现实主义:从笛福到高尔基
一、小说与形式现实主义
二、真实性与倾向性: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
三、俄苏现实主义理论
第二节 胡风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索
一、主题积极性的提出
二、反对客观主义
三、反对主观公式主义
四、现实主义的路
第四章 “民族形式”论争
第一节 何谓形式
一、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形式”含义
二、对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民族形式”的理解
第二节 “民族形式”讨论概览
一、延安的讨论:通俗化与现代化之争
二、香港的争论:“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三、重庆方面的论争:大众化、通俗化、现代化、中国化
第三节 胡风的民族形式观
一、对“文艺大众化”的回溯
二、胡风的形式观
三、“五四”新文艺与民间旧文艺
四、新情势下的进路
结语
附录
一、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战争历史剧叙事模式研究
二、家园与旅程——后花园与蒋氏三兄弟
三、胡风研究:历史的还原与问题的凸显
四、舒芜“主观论”思想的谱系学考察及再评价
五、告别恩师王富仁先生
参考文献
胡风著作、编辑、通信
文艺理论基础著作
现当代文学、文化论著
胡风研究专著
致谢
出版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