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古典文明与新文化
——新世纪如何认识中国的古典文化 文/刘志荣
对话
与钟叔河先生闲聊讲述/钟叔河整理/彭小莲 汪剑
天下士与小说家对话/朱天文木叶
评论
跨界群体与80年代思潮:以《今天》与“星星画会”互动为例文/李徽昭
“星星只有在黑暗中闪光”:文艺“星系”中的“星星美展” 文/韦嘉阳
作家狄金森文/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 译/王柏华谢微
城市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彼得·阿克罗伊德《霍克斯默》的城市书写与历史意识 文/陈晓兰
人生的错位与错位的人生
——论李佩甫小说《平原客》中的李德林形象 文/关爱和
记忆
红色摩登:上海电影人的50年代 文/张济顺
心路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 文/陈均
谈艺录
《理查二世》:君王之罪谁人定? 文/傅光明
著述
至道无难:奥德修斯的拣择文/吴雅凌
书评与回应
日本作为方法,北京作为题材:评《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
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文/畅雁
“国民使命感”与北京的幻象:评《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
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文/王晴
如何认识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中国叙事
——对两篇书评的回应与延伸 文/王升远
“满大人”与现代性:评《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
文/张向荣
关于《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的对话
对话/韩瑞(Eric Hayot) 金雯
林纾的现代性方案:评《林纾公司: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
文/崔文东
翻译与“脑力劳动”:评《林纾公司:翻译与现代中国文化的形成》
文/安博
林纾、他的合作者和他的埃及分身:作者的回应
文/韩嵩文(Michael Gibbs Hill) 译/徐灵嘉 刘蕴芳
作者简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