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由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发展成今日在国内外都享有相当知名度的剧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美的唱腔。剧目方面如《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汲水》《戏牡丹》等;唱腔方面,既有板腔体的【平词】【二行】【三行】【八板】【火攻】,又有曲牌体的【仙腔】【阴司腔】【彩腔】,以及歌谣体的花腔、杂调【开门调】【观灯调】【对花调】【菩萨调】【烟袋调】【纺线纱调】等近百首。其次是人民政府的重视。解放前的黄梅戏不仅不被重视,反而备受歧视与排挤。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通过成立国家的剧院(团)等重要措施,把各地较有名气和才华的演员组织在一起,再从国家的文艺团体调一批编剧、作曲、导演、舞美、音乐等艺术骨干。再次是一批敬业、执着的“黄梅人”多年努力的结果。大家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在前进发展的道路上尝尽了酸甜苦辣,不断总结经验,长期日积月累,才有今日之面貌与规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