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回顾历史变化,从实证上进行探讨,视角新颖,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理论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关注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一,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承担了大部分公共服务支出的责任。梳理和回顾了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变化,以及对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公共服务供给造成的影响。使用“省直管县”改革和农业税费改革两次外生性实验,从实证上探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
二,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资源谋求发展的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具有鲜明特色的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土地财政”进行融资,即依靠出让土地获得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土地储备中心和投融资平台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这种方式可以称为“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利用巨大的土地红利推动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造就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研究》关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两种行为,探讨了地方政府如何在两种土地融资模式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及其对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三)土地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
这一部分建立一个地方政府的动态最优化决策模型,来研究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融资模式选择问题。其中,土地价格由需求方决定,设定为外生给定。我们也可以引入土地的需求方,比如设定土地需求受到土地价格、收入和人口等因素影响,但引入后也不会改变模型的主要经济机制。给定地方政府的其他收入,地方政府选择土地融资模式,并将所有收入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地方政府具有“理性人”的特征,其目标函数为所辖地区产出最大化。
地方政府进行如下三期决策。在第0期,地方政府对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进行储存或前期的开发整理,以便以后提供建设用地;第1期,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或者土地抵押两种方式获取资金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第2期,地方政府将抵押或者剩余的全部土地出让获得资金收入,并偿还第1期的抵押贷款。地方政府最大化辖区的产出:
Y=A0Gα1+β1A1Gα1+β2A2Gα2 (3-1)
其中,Gi(i=0,1,2)代表第i期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Ai>0为常数,α>0代表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β1和β2分别是地方政府的时间偏好因子。
第0期,地方政府拥有其他收入T,储备计划供应建设用地的总量为(X1+X2)。储备土地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假设成本函数为线性函数:
vP(X1+X2)
其中,0<v<1,P为第1期土地的价格。
第1期,地方政府出让土地X1获得土地出让金PX1。剩下的土地X2中地方政府选择Z进行抵押,获得贷款ηPZ,其中η(0<η<1)为抵押贷款率。政府将出让土地和抵押贷款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当期的基础设施建设G1。
第2期,土地价格增长γ,地方政府把土地X2全部出让,获得土地出让收入为(1+γ)PX2。地方政府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还清贷款(1+r)ηPZ,其中r为抵押贷款的利率,剩余部分用于当期的基础设施建设G2。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创新之处
四、本书结构
第二章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
一、政府与公共产品
(一)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
(二)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历史
(三)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
(一)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变化
(二)财政压力
(三)"省直管县"改革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证分析
(四)财政压力与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证分析
三、本章总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
一、背景
(一)近代以前的土地制度发展
(二)近代以来的土地制度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发展
二、城镇化与土地融资
(一)城镇化进程回顾
(二)基础设施与地方政府土地融资
(三)土地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
(四)实证策略
(五)回归结果
三、本章总结
第四章 总结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
(二)改进地方政府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四)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融资的依赖
(五)防范土地融资带来的隐性债务和金融风险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