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1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
一、问题的由来2
二、选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4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综述8
一、国外研究综述9
二、国内研究综述15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1
一、研究内容及其结构布局21
二、主要研究方法23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24
第二章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启示27
第一节贫困及反贫困相关概念与主要特征28
一、贫困概念的语义分歧及其学术界定28
二、贫困概念的特性32
三、本研究中的国定贫困县对于贫困与反贫困概念的界定38
第二节经济学中对贫困的解释40
一、古典经济学的贫困概念解释40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贫困的解释43
三、现代经济学对贫困的解释44
四、经济学中的各种贫困概念解释对本研究的启示46
第三节社会科学对贫困的解释48
一、社会学语境中的贫困概念48
二、可行能力剥夺论和广义福利剥夺论49
三、社会学的各种贫困解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51
第三章贫困线与贫困测度及其在农村反贫困研究中的运用55
第一节贫困线理论与方法56
一、贫困线基本理论56
二、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划分的挑战性58
三、贫困线划分的国际实践61
第二节贫困指数67
一、货币化贫困指数67
二、人类贫困指数69
三、多维贫困指数71
第三节我国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方法及动态调整73
一、我国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方法73
二、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的动态调整76
第四节现行农村贫困标准的局限性79
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83
第一节贫困成因的个体因素分析85
一、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匮乏88
二、贫困农户内部约束下的行为方式93
第二节以国定贫困县为代表的中国农村贫困区域性因素分析98
一、地理自然禀赋约束的区域经济发展99
二、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模式限制了区域内产业发展103
第三节农村贫困成因的制度因素分析108
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108
二、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制度供给不足111
第四节结论与启示115
第五章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一般性分析119
第一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村广义反贫困实践120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新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基础121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措施122
三、评价与反思124
第二节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126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大规模贫困缓解126
二、经济高速增长大背景之下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128
三、“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阶段的农村扶贫开发131
四、新世纪以来的农村扶贫开发132
五、评价与反思135
第三节精准扶贫战略中的脱贫攻坚138
一、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内涵和战略意义139
二、精准扶贫的反贫困措施140
三、评价与反思144
第六章中国农村反贫困实践:国定贫困县的重点分析147
第一节国定贫困县反贫困的历史进程148
一、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概况148
二、国定贫困县的设立和调整149
三、国定贫困县政策演变151
第二节典型贫困地区的反贫困实践158
一、焦裕禄精神催化产业扶贫的兰考县农村反贫困实践159
二、红色旅游产业带动下的井冈山农村反贫困实践167
三、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下的千年古寨巨变——十八洞村反贫困实践174
第三节贫困发生率与扶贫资金投向主成分回归分析180
一、主成分回归相关概念介绍180
二、主成分回归模型的相关定义181
三、数据来源182
四、主成分分析184
五、回归分析187
六、主成分回归分析的结论190
第七章国际农村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及启示193
第一节发展中国家农村反贫困实践经验与启示194
一、印度:人口大国普遍贫困状况下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194
二、泰国:粮食出口大国的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措施196
三、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启示199
第二节发达国家农村的反贫困实践及启示200
一、美国:一流发达国家中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201
二、英国:老牌富裕国家中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204
三、日本:东方富国中的贫困状况与反贫困措施207
四、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启示209
第八章新时期以国定贫困县为主攻目标的反贫困体系创新211
第一节全面小康目标下的脱贫攻坚任务212
一、贫困治理的现实目标是贫困地区的小康213
二、中国农村反贫困的PEST分析213
第二节反贫困的体系创新216
一、反贫困体系设计目标217
二、反贫困体系创新要点219
第三节贫困农户的主体塑造221
一、“扶志”先行——培养贫困个体反贫困的主体参与意识223
二、“治愚”赋能——强化贫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