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并以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造福世界,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教育是重要的抓手和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人都具备生态的系统思维,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一定是基于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式的中国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和教育面临的综合问题。因此,亟待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面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
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每一个人自觉地参与其中,修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符合“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实现社会的整体转型。生态文明需要在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和要素的空间中落实落地。乡村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与世界观的资源要素,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乡村是中国大的优势资源。中国需要从复兴乡村文明开始,把生态文明和现代话语体系接入乡村,使之成为现代的生态乡村,不仅能够与城市平等互补,更是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将生态乡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是时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构建系统的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以农耕和乡村为载体,在工业化强势的话语体系下,这部分知识和文化被边缘化了。在生态文明时代,一定要重新重视、挖掘这部分知识,才能真正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结合,复兴中华文明。
让生态乡村成为面向所有人群开展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具备生态联系的空间中开展实施,乡村具备的农业生产、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综合资源使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政策,体现了对于农业和乡村具备的有益教化的社会功能的自觉重视。农业劳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行动中学习”,食知其味,食知其源,通过劳动将身心与大自然、与劳动成果建立联系,潜移默化地形成“敬天惜物”的自然观和勤俭节约的品格,“俭”能解决人与欲望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历法、节气观测等也需要在农业的劳动实践中去体会、传承。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把大人、孩子都带到大自然和田野中去,带到农业体验和亲密的社会联系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