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生态乡村
0.00     定价 ¥ 42.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202135846
  • 作      者:
    萧淑贞编著
  • 出 版 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12-01
收藏
作者简介
萧淑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教科文组织靠前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
展开
内容介绍
  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并以生态文明的中国方案造福世界,作为一种工具和途径,教育是重要的抓手和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人人都具备生态的系统思维,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教育一定是基于联系的、整体的思维方式的中国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文化和教育面临的综合问题。因此,亟待建立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面向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育。
  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需要每一个人自觉地参与其中,修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符合“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实现社会的整体转型。生态文明需要在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和要素的空间中落实落地。乡村具备生态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与世界观的资源要素,建设生态文明的国家,乡村是中国大的优势资源。中国需要从复兴乡村文明开始,把生态文明和现代话语体系接入乡村,使之成为现代的生态乡村,不仅能够与城市平等互补,更是自信、自立、自强的主体。将生态乡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是时代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构建系统的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以农耕和乡村为载体,在工业化强势的话语体系下,这部分知识和文化被边缘化了。在生态文明时代,一定要重新重视、挖掘这部分知识,才能真正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结合,复兴中华文明。
  让生态乡村成为面向所有人群开展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载体。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在具备生态联系的空间中开展实施,乡村具备的农业生产、社会、文化和自然的综合资源使它在生态文明教育中能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古代长期奉行重农政策,体现了对于农业和乡村具备的有益教化的社会功能的自觉重视。农业劳动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在行动中学习”,食知其味,食知其源,通过劳动将身心与大自然、与劳动成果建立联系,潜移默化地形成“敬天惜物”的自然观和勤俭节约的品格,“俭”能解决人与欲望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历法、节气观测等也需要在农业的劳动实践中去体会、传承。因此,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把大人、孩子都带到大自然和田野中去,带到农业体验和亲密的社会联系中。
展开
目录
总序  迈向新时代的第三次乡村复兴/ 1
导论  重新定义生态乡村  生态乡村不只是“生态的乡村”/1
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浙江余村/ 15
(一)发展之痛/ 16
(二)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绿富美的生态富民/ 18
(三)绿之源/ 22
(四)结语/ 24

二  乡村的复兴  “三亲教育”生态乡村/ 26
(一)一个“IT 农民”的有机农业实践/ 26
(二)建设乡村的基本共识/ 33
(三)“三亲教育”生态乡村的要素和板块/ 34
(四)“三亲教育”生态乡村的核心能力/ 41
(五)结语/ 44
三  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  四川明月村/ 45
筑巢引凤——一口老窑撬动的艺术链/ 46
(一)复活的明月村/ 47
(二)连接城市和乡村:超越城乡鸿沟/ 49
(三)几方力量的协调配合/ 55
(四)每一个人的明月村/ 57
(五)结语/ 59
四  为下一代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  浙江胥岭村/ 63
(一)情怀和价值:经济可持续的关键/ 65
(二)超越我和你:社会构建/ 67
(三)唤醒个体自觉和能动:
     生态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和必由之路/ 69
(四)自然学校和生态书院/ 70
(五)结语/ 73
五  北方古村落的活化再生  河北碾沟村/ 78
(一)一个古村落的再生/ 79
(二)乡村建设的难点与关键/ 80
(三)慧美生活:乡村手工与产业振兴/ 83
(四)成立“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专项基金/ 89
(五)结语/ 93
六  世外桃源  贵州洋洞村/ 95
(一)桃花源:传承农耕文明/ 96
(二)一碗米酒的启发/ 98
(三)“牛耕部落”的倔强坚持/ 101
(四)“牛耕部落”的期待/ 111
(五)结语/ 112
七  农村垃圾治理的典范  北京辛庄村/ 113
(一)从垃圾遍地到垃圾不落地/ 114
(二)回收:从桶到桶垃圾不落地/ 115
(三)细分:二次分拣八成垃圾可回收/ 117
(四)利用:环保酵素种植草莓反哺村民/ 118
(五)辛庄垃圾治理的机制和经验/ 120
(六)结语/ 123
八  让我们重拾祖先的器皿  青海尖作村/ 125
(一)对不起,这里没有塑料/ 125
(二)德迦环保学堂:面对冲击,力挽狂澜/ 127
(三)重拾祖先的器皿:建设“零废弃”的社区/ 129
(四)将三江源的故事带给世界/ 132
(五)结语/ 133
九  田园综合体  浙江鲁家村/ 134
(一)一个农村干部的创业故事/ 136
(二)走上创新之路/ 139
(三)华丽蜕变/ 143
(四)结语/ 145
十  社区的生态自治和保护  青海措池村/ 148
(一)尕玛书记的记录本/ 150
(二)野牦牛守望者协会:一个自发的草根保护组织/ 151
(三)赋权让生态保护更可行/ 154
(四)文化和信仰:生态保护背后的精神支撑/ 157
(五)结语/ 158
后记:以乡村为载体  构建中国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 16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