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为讲好中国扶贫故事、宣传中国扶贫方案,展现中国减贫模式和成效,弘扬扶贫济困、自强不息、共同富裕的思想和精神,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力量,将 2016 年、2017 年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和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的先进事迹材料进行修改完善,汇编成书。本书的出版发行,旨在宣传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的典型模范和先进人物事迹,以鼓舞和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合力,更加坚定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社保兜底扶贫的创新者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杨如军
如今提到“五点双享两救助”扶贫模式,在社会保险系统工作的同志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齐赞这是敢为天下先的好点子、金点子,是社保兜底扶贫路上的创新之举。它的提出者就是吉林省辽源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如军。
“五点双享两救助”
杨如军,出身贫苦,家境艰辛,从小吃过很多苦,对劳苦大众有着天然的亲近与朴素感情。从事社保工作近 30 年来,杨如军一直与基层群众和普通百姓打交道,这一经历让他深深认识到社保工作对老百姓意义非凡。他说:“作为社保部门工作人员,我们兜底扶贫的每一步,都密切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那天起,如何创新政策机制,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保险兜底脱贫,使广大贫困群众受益,是杨如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有同事看出他的心思,安慰他说:“我们社保局的工作本来就约定俗成、千篇一律,几十年都是如此,干不出啥名堂,没人责怪你,你又何必折磨自己?”可是,杨如军偏偏不是一个安于现状、袖手旁观、知难而退的人。没有想法和思路,他就深入困户搞调查研究,一遍遍学习有关文件和政策。在调查中他了解到,他工作所在地——吉林省辽源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2.8万人,其中将近一半属于因老致贫、因病致贫。没有经济来源、经济负担重、思想保守、又老又病是农村贫困户,尤其是农村贫困老人致贫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导致很多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老无所靠,仅仅依靠目前农民自己养老、政府给予补助的养老模式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很难实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社保兜底扶贫方略。
随着调研的不断深入,杨如军接触的贫困群众越来越多,他愈加觉得肩头的责任重大。在东辽县德仁村调研时,贫困户于桂芹老人的一番话又一次深深地刺痛了他。老人对他说:“我们老两口已经 80 多岁了,孩子在外打工,平时只能依靠低保勉强度日,除了逢年过节,日常很难吃上一顿肉,吃上一块豆腐就觉得很满足了。”老人的这番话让杨如军很难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太平强盛,小康社会才能早日实现。“如果不能让于桂芹这样的老人安度晚年,身为一名社保干部,我怎能心安!”杨如军说。
杨如军(左)到贫困户家中调研
杨如军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出个好点子,从根本上让贫苦百姓彻底脱贫。要在出实招、见实效上下功夫,改一改过去大水漫灌的法子,治穷治到根。可有什么办法才能因地因户因人而异,做到精准扶贫、精准滴灌呢?怎样才能打赢贫困老人的养老保障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如何尽可能地减轻政府负担?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就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一个点子在他脑海里浮现:“买房子可以按揭贷款,职工养老保险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这个想法让他很是兴奋。经过一段时间对调研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审慎思考,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他觉得应该试一试,换一个视角看问题,说不定就能“柳暗花明”呢。2016年4月,他带着自己通过调研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先后到民政、扶贫办、银行等相关部门了解情况,集中大家的智慧,为解决兜底扶贫问题寻找政策依据和资金渠道。
经过反复测算论证,杨如军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入金融机构,用银行贷款帮助贫困人口缴纳保费,以财政贴息让利群众,联合商业保险分担风险”的扶贫思路。他还提出“五点双享两救助”的扶贫模式:低保标准提高一点、社保门槛降低一点、贷款利率和商业保险费率下调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群众承担一点;引导农村适龄贫困群
众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和低保金双享;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保障救助。
这一设想在提出后立即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致评价这是兜底脱贫攻坚的金点子、新创举。“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实施后,农村贫困群众将享受到低保补贴、社保政策倾斜、银行信贷支持、人身意外伤害身故保险、疾病身故保险、特殊人群财政补贴、残障贫困户救助等一系列特殊优惠。
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五点双享两救助”的扶贫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但杨如军知道,这只是社保兜底扶贫的第一步,如何落实这个创新点子,不让它成为“纸上谈兵”,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是问题的关键。他深知落实“五点双享两救助”工作需要建立多方联动的推进机制,整合不同领域、多个部门的社会资源,涉及政策导向、资金支持、人员调配等多个层面。
杨如军主动挑起大梁,承担起协调推动的责任。向上汇报,对下衔接,与十几个部门沟通,和若干家金融机构“过招”,为下好“五点双享两救助”创新举措这盘棋,他硬是把自己逼成了样样精通的“杂家”。
为得到资金支持,杨如军首先从银行入手。他回忆说:“经过第一轮谈判,最初的10家金融机构一下子就退出了8家。引入金融机构给贫困户贷款很难,让金融机构降低贷款利息更是难上加难。”谈到最后一轮,只剩两家银行还保留合作意向。即便如此,这也让杨如军看到了希望。为了做银行的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他找来相关金融政策资料,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最终,他靠着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的论证,以及诚心诚意的态度,说服了银行,银行同意将基准利率由下浮 10%变为下浮 40%,且年贷款利率仅为2.87%,贷款年限也由 5 年延长到15年。
除了学习金融知识,杨如军还买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及保险操作流程、保险业务风险防控等相关书籍,认真学习保险知识。知识给了他力量,增强了他的信心,加之有了与银行谈判的经验,他的底气足了。经过几个月的拉锯式谈判,保险费率从 10‰一路降到 5‰,保险公司最终还同意取消免责期和参保人员年龄限制。谈判再次取得预期效果。
杨如军学习相关资料
杨如军还积极与吉林省人社厅、民政厅、扶贫办、社保局沟通协调,确保了贫困群众生活保障稳增不降,取消了超龄参保人员享受待遇的等待期。不仅如此,他还推动市、县(区)政府分别设立兜底扶贫资金,用于支付 100% 的身故保险费和 20% 的贷款贴息。
从金点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杨如军就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没休息过一个星期天,没享受过一个节假日。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全局成立了 10 个工作组,联合金融保险机构进村入户,现场办公,足迹踏遍了全市 27 个乡镇、342 个村庄,确保让贫困群众不出村,甚至不出户就能享受有关政策。“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自启动实施以来,已为全市 10 265 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办理了参保登记手续,9 360 名贫困群众领取了养老金,实现了稳定永久脱贫。脱贫人数占全市建档立卡适龄贫困人口总数的 91%,落实银行贷款达到 6.6 亿元。现在,脱贫群众实际领取养老金为每年 2 190 元到 8 106 元不等,并且随着养老金的逐年调整,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
70 多岁的低保户王凤喜大爷可以像城里退休职工一样,每个月按时领取 470 多元的养老金了,他感到无比激动,他说:“党给盖了房子、修了路,又给了养老保险,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党的领导好哇!”
杨如军在东辽县金州乡福善村发银行卡时,70 多岁的张连英老人激动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掏一分钱就能每月领老保(养老保险),感谢党,感谢政府!看,我用养老金换了假牙,吃饭更香了。”
从王凤喜、张连英等贫困老人的眼里,从他们质朴的话语中,杨如军深刻体会到,“五点双享两救助”举措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稳定了,内心更加踏实了,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期许,生活从无望到有望,从无助到有助。杨如军感到无比欣慰。
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7年10月9日,全国脱贫攻坚奖先进事迹报告会暨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杨如军作为2017 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奖者上台领奖。国家领导人在会见10位创新奖获奖者时,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创新点子是‘五点双享两救助’,你敢闯敢试,创新建立了着实管用的好机制,为全国开了个好头。”
“五点双享两救助”创新举措先后被《中国社会保障》杂志、吉林电视台、《吉林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还被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等主流媒体转载,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五点双享两救助”的创新之处在于保障机制抓根本、管长远、可复制、可推广,如果在全国范围推行这项举措,将有效解决适龄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句元代王冕的诗句也正是此时杨如军的心情写照:“其实在我心里,得不得奖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创新机制能惠及众多的困难群众。”
当杨如军再次到于桂芹老人家中走访,亲手把银行卡交到老人手上时,老人激动地拉着杨如军的手,一遍遍地念叨:“感谢党,感谢总书记,从来没想过这辈子还能有老保,现在可以吃点自己想吃的,干些自己能干的事了。”
杨如军(右)将银行卡送到贫困户家中
在杨如军的不断努力下,“助保贷款”政策不断细化,适用人群、贷款年限一再放宽,从参保人最初需要承担一半保费,到现在部分特困人群可以“零首付”“按揭”养老。
说起辽源市参保续保缴费困难人员财政贴息贷款带来的好处,家住辽源市西安区的刘秀石说:“我老伴患股骨头坏死卧床不起,儿子上大学每年都需要不少钱,全家人就靠我这点儿退休金生活,多亏了这个贴息贷款好政策。”
杨如军说:“我工作不是图表扬,不是图宣传,就是图为群众办点实事,让他们老有所养,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杨如军说的是实话,”他的同事们这么说,“工作这么多年,他取得很多成绩,但他从不放在心上。只有当看到像王凤喜、于桂芹、张连英这样的老人从他的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惠时,才能看到他溢于言表的兴奋,好像这些老人的幸福就是他自己的幸福。”
“不管做什么工作,哪怕这个工作多年来再约定俗成,再一成不变,都有突破和创新的可能与空间。而一旦打破原有状态和旧有模式,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可能创造奇迹。”这是杨如军在“五点双享两救助”创新举措的提出、落实及初见成效的整个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心得。
“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社会保险这个职业,它让我可以为广大普通百姓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杨如军表示今后还要坚定地立足本职工作,努力让更多贫困人口从“五点双享两救助”中获得利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而奋斗!
(撰稿:廖凤林 照片拍摄:于洋)
2017目 录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王新法 薛家村永远的亲人 / 3
刘桂珍 一肩挑四担的“当家人”/ 9
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向长江 十年脱贫攻坚路 致富百千贫困人 / 17
刘金国 一个贫困村小支书的“大苹果梦”/ 23
刘前东 昆仑山上一棵草 / 29
孙开林 敢啃“硬骨头”的带头人 / 35
李 君 用青春的力量助力山村脱贫 / 41
李 娟 用嘴谱写创业青春曲 / 47
吴云波 “牧民之家”的致富经 / 53
段必清 户瓦村的新梦想 / 59
黄大发 绝壁凿出“生命渠”/ 65
龚志荣 开出“良方”祛“穷疾”/ 73
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马锁安 不按常理出牌的驻村第一书记 / 81
王 凯 土桥村,我的第二故乡 / 87
向贵瑜 忠诚于脱贫攻坚大业 / 93
李朝阳 为了 289 个红手印 / 99
沈东亮 红橘花开春意浓 / 105
陈开枝 大好人陈开枝 / 111
陈宝发 杜鹃花开别样红 / 117
林占熺 贫困触动创业心 野草变成食用菌 / 123
黄海军 决不做村里的过客 / 129
程扶摇 甘洒热血暖民心 / 135
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王绍据 数十载矢志扶贫 践初心永不懈怠 / 143
边久论珠 情系桑梓 德容天下 / 149
刘强东 决胜脱贫攻坚战的电商尖兵 / 155
刘锦秀 牧羊女的锦绣人生 / 161
陈钢粮 用骆驼托起贫困牧民的脱贫梦想 / 167
林印孙 大地厚德载物 君子自强不息 / 173
郑远元 带领乡亲“双脚”踏上致富路 / 179
秦玉峰 小毛驴背负的故事 / 185
秦英林 从“养猪大王”到“扶贫办主任”/ 191
党彦宝 把慈善和扶贫做成一生的事业 / 197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左文学 牵住脱贫攻坚“牛鼻子”的“牛”支书 / 205
卡哈尔·尼扎木丁 脱贫攻坚战的“筑堡人”/ 211
李小云 扶贫路上的思考与实践 / 217
李玉如 “扶贫车间”的创新与实践 / 223
杨如军 社保兜底扶贫的创新者 / 229
张维林 劳务“红娘”的创新之路 / 235
周善红 饮水思源:用力、用情、用心为乡亲 / 241
钟凯民 “金鸡”报晓开启百姓致富新天地 / 247
徐一丁 金融扶贫的探路人 / 253
雷茂端 旱塬槐米香 / 259
后记 / 265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