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引论 文学语境: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多重场域
一、两个重要支点
二、体现跨学科性质
三、若干主要观点
四、全书基本架构
第一章 身份与策略:多重文学语境中的女性主体性建构
一、女人:自我命名的历程与迷思
(一)独立意识阶段
(二)平等意识阶段
(三)性别意识阶段
(四)历史意识阶段
(五)话语意识阶段
二、文学语境的多重空间及基本特点
(一)文学语境的多重空间
(二)文学语境的基本特点
三、女性主体的多重身份及修辞策略
(一)多重身份的文学体现
(二)修辞策略与叙事态度
四、从多重文学语境见出女性主体性的多重特性
(一)女性主体具有建构性
(二)女性主体具有差异性
(三)女性主体具有交互性
(四)女性主体具有模糊性
(五)女性主体具有非中立性
(六)女性主体具有不完整性
第二章 自检与参照:女性文学创作及批评交互语境观照
一、从“老年缺席”现象观察女性创作语境中的关怀盲区
(一)“缺席”的涵义
(二)现象背后的原因:自轻与逃避
(三)期待:突破青春期写作的文学想象陈规
二、现代语境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突出问题
(一)女性文学的内满理解及理论边界问题
(二)女性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问题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时特征及突破维度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阙局限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欲求突破的两个维度
第三章 女性主体性建构的宏观语境与优化可能
一、创作生态:现实主义语境下当代文学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曾经的”现实主义
(二)“期冀的”现实主义
(三)“重返现实主义”的三大挑战
二、理论现场:文学理论的自觉与缺空—以2013年文学理论研究
为例
(一)反思:理论自觉中的多样性发见
(二)“理论之后”:中国文学理论的未来描绘
(三)反本质主义论争与“中国问题
(四)文化理论场域:勾勒与期待
(五)新媒介文艺现象及学科化建设
三、“文学性”:文本语境的内核及发生机制
(一)言说活动的双重陈述功能
(二)语言与意象互为主导性陈述力量的内在结构
(三)视觉意象作为陈述主导性力量的重要价值
四、困惑与选择:新媒体语境下文学启蒙的新可能
(一)新媒体: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二)困惑:难以辨认的“启蒙
(三)选择:基于责任的延续
(四)实践:寻求新的切入点
五、凝结善念:改善人文环境的灵魂所在
(一)人文精神的灵魂:善念
(二)人文精神缺失的本质:善之殇
(三)善的文化承载体系及重构可能
第四章 女性主体性建构的个体化情境及样本解析
一、都市语境中的低空飞翔—徐芳诗考察(上)
(一)1982-1989:青春,爱情,自我—一代人的黑白照
(二)1990-1999:亲情,城市,自然—一种低姿态的飞翔
(三)2000年以来:涵容,隐逸,超越—一个永远无法拉上
帷幕的舞台
二、都市语境中的“兼美”可能一—徐芳诗考察(下)
(一)城市诗学的新构
(二)日常诗意的发觉
(三)人伦亲情的深描
三、俗世语境中的伦理守护—王小鹰小说中的“善意”解析
(一)温情绽放:女性命运的关切与反省
(二)责任凸显:跨出女界的现实映照
(三)历史透视:人生悖论的深刻揭示
(四)真实刻画:深沉笃定的母性涵容
四、历史语境中的延伸与穿越—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重读
(一)人格美学:一个穿越性的观照视角
(二)个体人格:因阻断而穿越
(三)个体人格:因他者而自足
(四)个体人格与女性美
五、边缘语境中的别样诗情—刘永新诗集《我的玖歌》微观
(一)“回望”的抒写姿态
(二)记忆在“别处
(三)诗化的故乡及其悲悯情绪
(四)爱与自我救赎
六、心灵语境中的佛与巫—从容诗集《隐秘的莲花》赏析
(一)一颗皈依的心究竟有多纯
(二)守护着一个人的殿堂
(三)与自然相融共生的生命体验
(四)遥远而温馨的记忆
附录 资源与经验:文学创作语境构成的两个端点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