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转非”的研究
    (二)关于村庄治理的研究
    (三)关于村庄治理中的“农转非”群体的研究
  三、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转非”群体
    (二)村庄治理
    (三)文化性村民
  四、研究思路与篇章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篇章安排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
  六、个案概况
第二章  摆脱农民身份:制度壁垒与制度空间
  一、户籍制度: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
    (一)与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
    (二)户籍制度的功能拓展与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建立
  二、“农转非”:国家创设的制度空间
    (一)改革前的“农转非”制度空间
    (二)改革后的“农转非”制度空间
  三、“农转非”:胜村的经验表述
    (一)改革前胜村“农转非”情况
    (二)改革后胜村“农转非”情况
  四、小结
第三章  难以割舍的村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联
  一、生于斯的文化表达
  二、长于斯的村庄记忆
  三、连于斯的亲缘纽带
    (一)夫妻关联型
    (二)直系亲属关联型
    (三)旁系亲属关联型
  四、个体选择与村庄关联
    (一)参与村庄性人情网络
    (二)参与村庄集体公共事务
    (三)回村庄居住
  五、小结
第四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筑路修桥
  一、村级公路建设
    (一)村级公路养护
    (二)村级公路硬化
  二、邓家坝人行天桥建设
  三、小结
第五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春节联欢会
  一、村庄传统公共文化生活的衰落与复苏
  二、农民春节联欢会的缘起与发展
    (一)农民春节联欢会的缘起
    (二)农民春节联欢会的连续三年举办
  三、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停办与再办
    (一)观念与利益冲突: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停办
    (二)发展凝聚共识:农民春节联欢会的再办
  四、小结
第六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爱心互助会
  一、组织成立与发展
  二、爱心资金筹集
    (一)个人捐资:道德机制和“面子”机制的运用
    (二)组织捐款:“合法性”机制和个人社会资本的运用
    (三)政府项目资金:财政资金的“套取”
    (四)企业赞助:商业机制的运用
  三、爱心活动类型
    (一)关爱村庄困难户
    (二)奖励村庄大学新生
    (三)慰问村庄重症病人
    (四)牵线爱心助学
  四、小结
第七章  “农转非”群体与村庄古桥保护
  一、星桥:交通要道与文化符号
    (一)作为交通要道的星桥
    (二)作为文化符号的星桥
  二、护桥:保存与重修之争
  三、念桥:留在文本上的纪念
  四、小结
第八章  “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
  一、行动动力:身份认同、价值展示和利益驱动
    (一)身份认同
    (二)价值展示
    (三)利益驱动
  二、行动背景:城乡关系结构的调整
    (一)“乡村支持城市”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二)“乡村推动城市”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三)“城市反哺农村”阶段的“农转非”群体与村庄治理
  三、行动影响:村庄治理成效与村庄治理结构转型
    (一)“农转非”群体参与村庄治理的成效
    (二)“权成竞合”与村庄治理结构转型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表
  附录2:《古桥毁了,禹公精神毁不了》
  附录3:《一场相向而行的争议看今日胜村》
  附录4:《进言书》
  附录5:《一封家书话春秋》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