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跟词义词性的变化有关.比如,名词“冠”在活用作动词的时候,表示“戴冠”的意思,但如果“冠”的意义偏向于行为“戴”,原有的名物义“冠”在句中另有名词来代替,如“冠素”,这时,应该说这个活用的名词已经转化为动词了,因为逭裹的“冠”只占据一个动词的位置,表示行为的意义,成为一个兼类词了。
因此,本文强调,词类活用,就是一个位居偏侧地位的词语,单独占据了它的上一级语法成分的位置(这个位置本该由它跟另一个词语共同占据),从而发生了语法地位和语义内涵的变化。
不过,我们的分析很可能给人一个错觉:名词活用就是句中省略了中心成分,而以位居偏侧的名词兼代中心成分,是一种后起的语言现象.事实并非如此,从汉语的历史事实来看,很多名词作状语的用例早于它们作介词宾语的事实,名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也早于同义的兼语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意义,但是,在语言表达中,形式舆意义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同步的,二者会有错位或不协调的时候.词类活用,是一种表达中的形式缺失或形式不完备,在这种情况下,形式的不齐备并不等于意义的缺失,没有自身形式表现的意义,可能附在其它形式中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词类活用,就是这种意义附加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存在,有赖于我们的语法经验和对语义关系的了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