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进入近代中国大学的条件
一、场域条件:近代中国大学的变革与勃兴
二、社会力量的转移:“学生社会”的崛起
三、思想的导引:“‘五四’前后”的社会思潮演变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兴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初步传播(1912—1923)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广泛传播(1923—1927)
三、土地革命时期的大学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1927—193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1912—1923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的传人与认知
二、1923—192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三、1927—1937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传播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由个体向组织转变
二、传播内容的选择性
三、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四、传播的区域和校际存在差异性
五、传播环境的可塑性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历史经验
一、整合传播:一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的建立
二、立足现实,建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三、整合传播媒介,拓宽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
四、依托受众,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策略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五、重视宣传,加强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多元渗透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整合力
二、坚持传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吸引力
三、坚持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力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的统一,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