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生于明朝隆庆二年(一五六八),卒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因为他们是荆州公安人,后世遂称其文学流派为“公安派”。公安三袁在明代有不少追随者,而以中郎成就高。袁中郎的文章在清代受到文坛的贬低和政府的查禁,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小品文大潮中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掀起一股“袁中郎热”,成为林语堂提倡的小品文和闲适文学的一面招牌。
袁宏道提出作诗要“信心而出,信口而谈”,在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大潮中独树一帜,得到像李贽、汤显祖等重要作家的推重,活跃了明代文坛的空气,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叙小修诗》有云:“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这句话几乎成为明代“性灵派”文学理论的宣言。
这种文学观念在他的游记和尺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袁中郎享年只有四十三岁,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中进士到逝世,不过十九年时间,先后任吴县县令、顺天府教授、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郎中等小官,均时间不长就辞官或告假回乡,总共不过五六年时光,其间他几次遍游南北名胜,留下了大量游山玩水的游记。袁宏道在吴县做知县时写过一篇《阴澄湖》,忙中偷闲的快乐至今可以令读者感同身受:“放舟湖心,披襟解带,凉风飒然而至,西望山色,出城头如髻。挥尘高谈,不知身之为吏也。”不久他终于得以辞官云游,在山水、诗文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兰亭》中他直抒胸臆,表达对俗儒的不满:“兰亭殊寂寞。盖古兰亭依山依涧,涧弯环诘曲,流觞之地莫妙于此。今乃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俗儒之不解事如此哉。”这种附庸风雅而实为出丑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今天的读者读来仍可发出会心一笑。
袁宏道的生命很短暂,做官时间也不长,但是他的一生爱恨分明,过得很是愉快,其弟袁中道在《中郎先生行状》中总结说:“居官十九年,不置升合田。生平不见人过,有过辄为掩盖。门客有负之者,卒亦善遇之。好山水,喜谭谑。不能酒,爱人饮酒。意兴无日不畅适,未见其一刻皱眉蒿目。居柳浪六年,睡或高歌而醒。好修治小室,排当极有方略。”这种真性情的人生别说在当时的官场,即使在文人中也是少见的,可以说袁宏道把独善其身、清高孤傲、自得其乐的文人传统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袁中郎随笔》作为故宫出版社“明清美文十种”系列中的一种,主要选取游记、尺牍,以及有代表性的叙传、杂着等作品,力图比较全面地呈现袁宏道美文的面貌。
《袁中郎随笔》以明代崇祯二年武林佩兰居刊四十卷《新刻锤伯敬增订袁中郎全集》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仍以分体合编的形式,分为游记、尺牍、叙、传、杂着等部分。个别异体字参照原书,予以保留。为给读者提供比较丰富的时代及语境资讯,方便阅读理解,《袁中郎随笔》依据方志、笔记、史书等资料酌加注释。
依据“明清美文十种”编辑体例,书中留白处择取花鸟画加以点缀,营造诗意的阅读空间和氛围。
《袁中郎随笔》涉及知识面较广,参考众多典籍,编辑过程中由于识力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