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0.00     定价 ¥ 54.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68904681
  • 作      者:
    作者:(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责编:邹荣|译者:陈毅平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20世纪下半叶美国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作品简明地阐述了193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晚期西方艺术评论的中心问题。他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著有《自制美学:关于艺术与趣味的观察》、《艺术与文化》、《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

  陈毅平,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1989),天津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1995),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2004)。曾在武汉工学院、武汉大学和汕头大学工作。多年从事英语和翻译教学,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译著主要有《海明威》(1997,第三译者)、《英语名家散文》(1998,主编、翻译)、《废墟中的大学》(2008,第二译者)、《平衡》(2015,译者),在《英语广场》等杂志发表译文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什么是美?一个古老而烦难的问题,从古至今都从不缺少思想的巨人为之争辩不已。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一个艺术与生活含混不清的时代里重新回到康德,以晓畅而通俗的语言参与美学大师的论争。
  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本宁顿学院系列研讨会演讲稿,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与品质的广泛见解。他坚持认为,尽管现代艺术家通过生产一些如此跳脱常理以至于无法被评价的艺术品来奋力逃避趣味的审判,但趣味仍然是不可抗拒的。他坚守艺术品质的标准,并认为去探寻一种媒介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是艺术家的责任,对此进行鉴别则是批评家的责任,而这两者都是伟大艺术的必备条件。他讨论审美体验中期待和惊奇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讨论伟大艺术所带来的激动心情。《自制美学》使得我们可以审视批评家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同时也会给他充满争议但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提供辩护(时不时还会给予反思)。查尔斯·哈里森的序言介绍了《自制美学》的写作背景——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及20世纪批评的演变。

展开
精彩书评
  格林伯格为他的时代写下了一部永恒的艺术哲学,他的文笔体现着艺术美学的诸多特质。
  ——亚瑟·丹托,《艺术论坛》

  本书为格林伯格研讨会演讲稿的首次结集,是对这位评论家、理论家一生的高度总结。通览全书,我不禁再次感到格林伯格是一位引人入胜的作家,读他的书其乐无穷。
  ——约翰·奥布莱恩,《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文章与评论集》编辑

  格林伯格会为人铭记……因为他的一系列作品堪与20世纪zui伟大的评论家的zui佳作品媲美,现在的读者依然会为他的美学观念所打动。
  ——特里·蒂侨特,美国《国家评论》杂志

  纵观漫长的艺术史,对艺术秘密探究如此深入、对艺术目标设想如此深邃者,寥寥无几……页页有珠玑。
  ——朱尔斯·奥利茨基

  关心现代文化的人,谁也无法忽视格林伯格的缜密思维和真知灼见。
  ——凯伦·威尔金,《新标准》杂志
展开
精彩书摘
  先交代一下本书成书的背景: 1970 年,本宁顿学院找到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请他举办一系列专题研讨会。以前他在学院办过一次研讨会,那是 1962 年秋天,讲过六讲,他常说和师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受益良多。 1961 年他出了一本文集《艺术与文化》,然后一直计划写本书,叫《自制美学》。既然学院找上门来,他认为这会给他探讨自己的思想提供一个活跃的论坛。
  1971 年 4 月 6 日,经过西德尼·替林(Sidney Tillim)的介绍,格林伯格开讲,一共九讲。他做了精心准备,这头一讲就写了四稿,后八讲怎么安排也有了大致的轮廓,他故意没把讲的内容定下来,这样对自己、对听众都有利。4 月 22 日讲完最后一讲。克莱门后来对朋友说,最近这次在本宁顿学院的系列讲座不是想象的那样具有挑战性,他比较失望。然而,他以这些讲座为基础,进一步提炼自己的观点。七年(1972—1979)过去了,他在各种艺术杂志发表了八篇文章,探讨对审美问题的思考。题目依次为“研讨会一”、“研讨会二”等(第三篇例外,题为“趣味会是客观的吗?”)。这些文章收入本书第一部分。文章发表后克莱门略有修改或订正,编入本书时悉数保留。我把文章的标题也换了,这样可以把两部分的材料更好地区别开来。本书收录的第九篇文章是这个系列中一篇文章的草稿,改过多次(很可能还不是定稿),以前从未发表。
  本书第二部分就是研讨会的内容。所有讲座和讲座后相当长的问答环节都录了音,并很快(大体上)转写成文字。1994 年,纽约大学美术研究所的佩吉·希弗·诺兰为撰写硕士论文做了大量工作,她重新转写录音,添加注释,编写参考书目(参见“延伸阅读”,其中收录了许多引用的书目)。这些极具价值的工作为本书第二部分奠定了基础。这部分收录了九次讲话的内容,每一讲后面都有问答环节的摘录,我选择的这些问答摘录都跟当晚的话题有特殊联系。同时,为了表达得明白易懂,我从语法和编辑角度对讲话和问答进行了编辑。
  1970 年代末,克莱门开始把手头积累的材料整理成书。他还是从最新的文章出发(这次是最近发表的八篇文章),动手写第一章(见附录),写完两稿。虽然这本书没有写完,但全书的构思在他专门的文件夹中交代得清清楚楚。(他谈到这本书,总会说计划写十二章,但文件夹显示最多只有十章。)一开始我是想把部分材料编入附录,比如那些研讨会的笔记和草稿、准备讲座用的讲稿(因为他从来不念稿,所以他的讲稿和录音的转写稿是不一样的)、一些准备发表的文章的草稿、他计划写的这本书第 1 章的草稿和笔记、他根据剪报编写的参考书目(他收集了很多剪报,把它们分门别类归档保存)。后来,我还是决定突出这本书的重点——美学,不把它编成一本深奥的学术专著。无论如何,如果你把本书第一、第二两个部分加以比较,当能深刻体会其学术研究 1 的内涵。
  本书能够出版,得到诸多友人鼓励与建议,特别感谢以下各位:萨拉·查尔方特(Sarah Chalfant)、英格堡·赫斯特赖(Ingeborg Hoesterey)、卡伦·威尔金(Karen Wilkin)、查尔斯·米勒德(Charles Millard)、 安·沃尔什(Ann Walsh)、 詹姆斯·沃尔什(James Walsh)、萨拉·格林伯格·莫尔斯(Sarah Greenberg Morse)、马修·莫尔斯(Matthew Morse)。同时,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彼得·金纳(Peter Ginna)和艾莉森·埃
  里夫(Allison Arieff)。
  最后说一句:我自作主张,使用了克莱门早在1964年选的书名。本书下面的内容尽管跟他当初想象的不一样,但包括了他最初的一些想法。《自制美学》直接而贴切地表现了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个性。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致谢
序言:艺术判断

第1部分文章
直觉与审美体验
审美判断
趣味会是客观的吗?
惊奇因素
判断与审美对象
惯例与创新
对价值的体验
审美话语的语言
小议审美距离

第2部分本宁顿学院研讨会1971年4月6—22日
第1夜
第2夜
第3夜
第4夜
第5夜
第6夜
第7夜
第8夜
第9夜

附录:“第一章”草稿

延伸阅读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作品
其他作者的作品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