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 印度佛教哲学
印度佛教的历史发展及论述的主要问题
佛教中的“无我”与“我”的观念
部派佛教中关于“三世法”本质的观念
部派佛教的“法”与“我”的实有与空无观念
印度佛教中的“心识”观念
印度佛教中的“轮回”与“解脱”观念
佛教中有关“神”的基本观念
佛教中的重要思维方法——“遮诠法”
二 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观念及禅宗特色
禅宗思想与印度佛典的关联-
《坛经》思想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意义
禅宗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东方智慧
生活禅的思想来源和现实意义
从《坛经》看禅宗东山法系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道安对佛教发展的贡献谈对外来文化应有的态度
对弘一法师佛法解释之思考
虚云和尚的修行思想与当代佛教的僧团建设
从“二入四行”看佛教的根本义理与修行
三 佛教与社会
佛教的忏悔及其社会作用
佛教的发展与改革
灵隐寺等中国名寺在现代的积极发展
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 印度佛教外宗教哲学
古印度六派哲学的基本理论模式及其解脱之道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同”、“异”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极微”观念
印度古代哲学中的“一”与“多”
古印度宗教中的“业报”观念
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神崇拜形态
印度宗教关系的发展特点及若干启示
五 印度宗教哲学思想比较
佛教与古印度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之间的理论异同及关系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
佛教的“五位说”与婆罗门教的“句义论”
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苦”的理论比较
“六师”理论与佛教思想的主要异同
佛教对“外道”的批判及其意义
吠檀多派的“幻论”与佛教的“空观”比较
六 其他
舍利、佛塔与佛教思想
拓宽佛教研究领域与加强国际合作
从四大宗教看宗教伦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儒与佛的“入世”观念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