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历史--追寻之旅(1893-1945插图珍藏本)
0.00     定价 ¥ 36.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5481368
  • 作      者:
    作者:金一南|责编:高田宏//高毫林
  • 出 版 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9-01
收藏
编辑推荐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亚洲第一舰队的覆亡带来了多少历史殇思?
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觉醒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群体来指引方向?
素质和信念意味着什么,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世界格局将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在其中需要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一切皆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革命者总是将自己化为火种,传递光热,孕育胜利。他们历经苦难,带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完成了千年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追寻历史,凝结记忆,从苦难中品味辉煌。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它莫测的风云中,瞬息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历史又正因其不可预测,所以才充满机会,但它给予个人的机会又极其有限。
面对不可预测的历史,人所能凭借的,只有自身的素质与信念。
没有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无法获得深刻和敏锐的历史自觉。
跋涉、动摇与牺牲都是对苦难民族的崇高献祭。
重现历史人物的当年风貌,还原历史之旅的宏大与艰辛。
展开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著有《苦难辉煌》、《走向辉煌》、《浴血荣光》、《心胜》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从1893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的历史风云。历史变幻莫测,身在其间,个人命运无法把握,但革命者群体凭借自身的素质与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改变整个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变革中,以牺牲献祭于苦难的中华民族,带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在成就历史之旅宏大与艰辛的同时,也成就了千年历史中富史诗意义的壮举。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序幕
甲午之祭(上)
军备——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

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两国近代以至现代史的命运。现在回头再看才发现:这场决定了两个国家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却是近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然而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后果化为乌有,民族一系列灾难由此延展开来。战争双方装备实力与最终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令人深思。

北洋水师的实力

事实上,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有人统计过,不算南洋水师和广东、福建水师,仅建成北洋水师就耗银三千万两。满清驻日本领事姚锡光在描述北洋舰队年度开支时说:“其俸饷并后路天津水师学堂及军械、支应各局经费,岁一百七十六万八千余两”。这还仅仅是北洋舰队的官兵饷项及后方开支等项。
另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便超过三千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官兵薪俸、舰队基地营造费、维持费,后路各造船修船局厂及官衙的开设维持费、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费等等,合而计之,清廷对海军的总投资约为一亿两白银。
这等于清政府每年拿出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强,个别年份超过百分之十。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谓不高。
而且,其建立之初,即参考西方列强海军规制,制定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规程。至少从表面上看,其组织制度已经完备,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十分严格的要求。
舰队的训练也曾经十分刻苦。琅威理任总教习时,监督极严,“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舰甚难,是琅精神所及,人无敢差错者”。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评价道:“其发施号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是故就北洋舰队而论,诚非轻心以掉之者也。”
舰队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排水量7335吨的定远、镇远两舰,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军舰,属于当时世界较先进的铁甲堡式,各装12英寸口径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14英寸。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一直视此二舰为最大威胁。当时,日本加速造舰计划,搞出所谓的“三景舰”以对付定、镇二舰,但直到战时,仍未达到如此威力。
黄海大战中,定、镇二舰“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皆证明它们是威力极强的海战利器。
据日方资料记载,黄海海战时双方舰只装甲情况如下: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非铁甲舰
联合舰队         1            2              9
北洋海军         6            0              8

在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两百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门对21门。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比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比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再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来说,日舰每小时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十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1894年5月下旬,距甲午海战爆发仅两个月前,李鸿章还亲自校阅了北洋水师,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
有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已难以一战。但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不论就哪一个方面说,这都应该是一支在危机面前可以一战的舰队。
若不是出于此种自信,清廷不会在两个月之后毅然下诏对日宣战。

联合舰队的家底

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更看好大清。
心中无底的日本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了准备: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三种方案,皆视北洋海军之命运而定取舍。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军拨款94805694日元,约合白银六千多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丰岛海战仅六天,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
最后,联合舰队舰只混杂,有的舰只战斗力甚弱。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十二艘军舰参加关键的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北洋海军十四艘军舰参战,共计35346吨(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为十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毫米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实为一艘战前刚刚改装的商船,根本不适合作战。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以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比睿舰则是一艘1873年购自英国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像一艘海盗船,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
这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家底,并非不可战胜。
客观地说:中日海军,各有优劣,没有哪一方能够稳操胜券。所以当双方在黄海相遇,将拉开大战序幕时,为缓和其官兵的紧张情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甚至下令“准士兵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一边倒的结局

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两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遭遇,一场决定此后国运的大海战爆发。
战端一开,首先在舰队布阵上,北洋舰队就陷入了混乱。
提督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犄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
北洋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一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成重伤。“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首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竟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但升起的也只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其次,作战效能低下。先击之不中,后中之不沉。在有效射距外,总兵刘步蟾就命定远舰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重伤了丁汝昌。战斗掉队的日舰比睿号,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火力极弱的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又侥幸逃出。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如此失序失态,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双方舰队的实力与战绩相较,是极不相称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如战后清臣文廷式所指——“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势均力敌的对手,一边倒的结局,出乎所有事先的预料!



甲午之祭(下)
军魂——军风与军纪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战场决定胜利,战场却不能孕育胜利。胜利只能孕育在充满单调乏味训练的承平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支舰队平时的训练就已经注定了战场上的胜败。

腐化与混事的军风

同治年间,考察西洋归来者记载观察到的西方海军训练情况:“每船数百人,终日寂然无声。所派在船分段巡查者,持枪往来,足无停趾。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枪炮、器械、绳索什物,不惜厚费,必新必坚,终日淬励,如待敌至。即炮子之光滑,亦如球如镜;大小合膛,皆以规算测量,故其炮能命中致远,无坚不摧。虽王子贵人,一经入伍,与齐民等,凡劳苦蠢笨事,皆习为之。桅高数丈,缘索以登,必行走如飞。尽各兵之所能,方为水师提督。行伍之中,从无一官一兵,可以幸进。”
这就是战斗力。只有这种由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培养出来的军队,在关键时刻才能迸发出顽强的整体合力。现代战争之勇,必须以高超的作战技能为基础,借助精确熟练的操纵使用战争兵器来体现。一支连舰炮都能用来张晒衣裤的舰队,即便战时再勇再不怕牺牲,对形成有机合力来说也为时晚矣。
而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军风早已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但“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这支海军的缔造者李鸿章却以“武夫难拘绳墨”为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章程还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甚至提督也厕身其间。
满清兵部《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妓未归,擅弃职守,苟且偷生”;靖远舰在港内中炮沉没时,“管带叶祖圭已先离船在陆”。
章程规定的船制与保养也形同虚设。舰船一是不保养,二是做他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曾说:“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使或海波告警,业已无可驶用。”
另外,舰队后期实行每艘军舰的经费由管带(即舰长)包干,节余归己,更使各船管带平时惜费应付,鲜于保养维修,结果战时后果严重。致远、靖远二舰截门橡皮年久破烂,致使两舰在海战时中炮后迅速沉没。
至于舰船不做常年训练而挪作他用,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南洋‘元凯’、‘超武’兵船,仅供大员往来差使,并不巡缉海面”;北洋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在这种风气下,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海军中大部分是福建人。黄海之战后,甚至“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提督空有其名。这支新式军队的风气,如此之快就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无二。
舰队的腐败风气,很快发展为在训练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打靶,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博得官爵利禄的实惠。
1894年大阅海军时,定、镇两艘铁甲舰十二英寸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两枚),只有练习用弹“库藏尚丰”。这时战争已迫在眉睫。与备战如此相关的事宜,既不见刘步蟾、林泰曾二管带向丁汝昌报告,又不见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就此一项,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方面的优势立成乌有。

谎言与自欺的军纪

黄海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但丁汝昌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跌伤,舰队失去指挥,却奏报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丁汝昌还向李鸿章报称“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实则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奏:“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称,此次据中外各将弁目击,攻沉倭船三艘。而采诸各国传闻,则被伤后沉者尚不止此数……”为掩盖失败而说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而且“若非济远、广甲相继逃循,牵乱全队,必可大获全胜”。而昏聩的清廷也当真以为“东沟之战,倭船伤重”,“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沉倭船三只,余多受重伤”,由此给予北洋海军大力褒奖。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败,以为平,或以为胜。这种严重的自欺欺人加剧了清廷上下对局势的错误判断。
直至全军覆灭那一天,谎报军情都未中止。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伤机器舱,裂口三丈余,宽五尺”;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故,经丁汝昌、李鸿章层层奏报,就成了“镇远擦伤”,具体是“进港时为水雷浮鼓擦伤多处。”
1895年2月,鱼雷艇管带王平驾艇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又谎称威海已失。陆路援兵得知此讯,遂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陆路撤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艰难的威海围困战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军纪全面崩溃。先是部分人员“临战先逃”,后来发展到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
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船,在管带王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艇跨触横档而碎,余沿汀西窜,日舰追之。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战争中毫无建树,就这样丢脸地被毁灭了。
最后是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水手弃舰上岸,陆兵则挤至岸边,或登舰船,求载之离岛”。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被兵士们拥来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众洋员皆请降。
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
这支投入巨资兴建、前后多年操练、声名显赫一时的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敌。军风至此,军纪至此,胜败早定,不由不亡。

胜利青睐千锤百炼的军队

甲午之战,时间往后推移40多年,1936年,中华民族再次面临日本这个恶邻入侵之时,一张表格呈现了该年年底世界各大国陆军力量比较。
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25万人,世界第八。此时距“七七事变”仅差半年多一点。半年以后,世界第一几乎亡于世界第八。
而如将甲午之战的时间往前推移30多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用了多少兵力?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区区25000来人竟然能长驱直入,在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迫其皇帝天不亮就仓皇出逃“北狩热河”,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也算一项纪录。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倒是不少,拼凑起来的兵力却不足两万人。虽然京畿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拳民更有五六十万之众,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北京陷落,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这或许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又一项纪录。
我们声讨帝国主义的凶残及其侵略成性、掠夺成性、喋血成性,我们诅咒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透顶、卑躬屈膝、丧权辱国。面对那部民族屈辱史,我们长叹不已,挥泪不已,心潮澎湃不已,但这还远远不够。战争是从来不讲道理的,不一定谁有理谁就得胜。战争只讲究实力。
无先进武备无法一战。有先进武备,胜利便唾手可得了么?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之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劣于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为何败得如此之惨?
胜利如果仅仅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总和,旧中国的军事,又何至败得如此之惨?
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军人生来为战胜。但战争法则如钢铁一般冰冷。战场的荣辱不是军人的选择,而是战争的选择。一支平素耽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枕戈待旦精神的军队,一支军纪废弛、腐化自欺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这是一支军队的军魂。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没有这样的军人,我们到哪里去发掘人民军队过去制胜的精髓和未来决胜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样一批人为之献身,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人皆梦求胜利,但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也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啬,因为从古至今,胜利只青睐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反思“耻”而后勇

面对使中国遭到空前屈辱和失败的甲午战争,是纪念还是祭奠?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9月17日,大东沟海战。11月7日,大连失陷。次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威海全军覆灭……纪念也好,祭奠也罢,到底该以哪一天做这个沉重的纪念日呢?哪一天都是流血的创口。
为了记住国耻,要记住甲午。知耻而后勇,首先要知。不对“耻”进行艰难、沉重的思索,就不能期望勇会来得多么猛烈、多么持久。记住它,你从历史中采摘的就不只是几枝耀眼的花朵,还有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军界有句名言:胜利是无可替代的。那么,同样我们可以说:失败是不需要掩盖的。并非邓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我们就可将光荣的花环斜挎在胸前。作为军人,更应记住那锈铁一样斑驳的悲怆事实:吉野未被撞沉,致远号却被一枚鱼雷击沉。
不知道有多少教训、创痛和遗憾,随同那支舰队沉入海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反复打捞搜寻,一百多年过去了,以一个多世纪的光阴来思索,时间不能算短。上个世纪末风云变幻,这个世纪末依然风云变幻。今天追忆甲午,我们并非仅为朝烟波浩渺的黄海投下几枚孤寂的花圈,而是要通过那个空前惨痛的教训,记住我们神圣的使命:
锻造军备军魂,保卫祖国安全,捍卫民族尊严!
展开
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历史序幕

甲午之祭(上):军备——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 /003
甲午之祭(下):军魂——军风与军纪 /008
失败的胜利者 /014
 “共产主义的幽灵” /018
救亡图存 /023

第二章    红色征程

共产党成立的故事(上):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029
共产党成立的故事(下): 中共“一大”的召开 /035
孙中山的接班人考虑 /044
共产国际(上):看好的是国民党 /050
共产国际(下):帮忙还是帮倒忙 /056
 “中山舰事件” /061
 “立三路线” /066
对手:蒋介石VS毛泽东 /070
 “八七会议”与“枪杆子里出政权” /076
南昌起义(上):逼上梁山还是清醒自觉 /080
南昌起义(中):八元帅与六大将 /085
南昌起义(下):朱德保留革命的火种 /090
井冈山的斗争(上):星星之火与农村包围城市 /096
井冈山的斗争(下):牺牲太早的三位红军将领 /100
围剿与反围剿(一):五次“围剿”与碉堡政策 /105
围剿与反围剿(二):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110
围剿与反围剿(三):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彭德怀和林彪 /114
围剿与反围剿(四):牛兰夫妇被捕案 /119
围剿与反围剿(五):“太上皇”李德与博古的错 /124
围剿与反围剿(六):蒋介石的三次惊魂 /130
围剿与反围剿(七):王明的荒谬谎言与苏区的残酷现实 /138
围剿与反围剿(八):长征——命运的抉择 /145
围剿与反围剿(九):前共产党员攻占中央苏区 /150
长征前奏曲(一): “小诸葛”白崇禧精确判断红军转移时间 /155
长征前奏曲(二):陈济棠为红军让出一条通道 /160
长征前奏曲(三):最完美的湘江追堵计划 /167
血战湘江(上):湘江防线出现大漏洞 /174
血战湘江(中):枪林弹雨中的红一军团 /180
血战湘江(下):蒋介石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186
嬗变:叛变者是怎样形成的 /190
留守苏区的“火种”(上) /195
留守苏区的“火种”(下) /203
长征,长征(一):红军奔向大西南 /209
长征,长征(二):遵义会议 /217
长征,长征(三):红军计划入川 /224
长征,长征(四):二渡赤水与遵义战役 /230
长征,长征(五):鲁班场战斗 /236
长征,长征(六):彭德怀、杨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战 /242
长征,长征(七):飞夺泸定桥 /248
长征,长征(八):北上还是南下 /259
长征,长征(九):中央红军北上 /270
大后方与最前方(上) /279
大后方与最前方(下) /285
分裂与弥合(上) /293
分裂与弥合(下) /301

第三章    世界格局里的中国

二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13
抗战胜利后的中日关系走向 /32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