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历史性成就
第1章 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时空变化——历史性的成就和新挑战
1.1 引言
长江经济带以长江为轴线,自东向西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川、云南11个省(市),总面积约为205万km2,占陆域国土面积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整个经济带包括以上海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下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以重庆为代表的成渝城市群。2016年9月,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区域地位。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长江经济带主要位于亚热带季风区,其气候湿润,平均年降水量超过1000mm,涵盖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土地类型,且大部分区域都适合发展农业生产。长江经济带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核心区,其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左右。在作物生产方面,长江经济带生产了全国65%的水稻、56%的薯类、84%的油菜籽、73%的烟草、71%的茶叶、60%的柑橘和43%的蔬菜;在肉、蛋和牛奶生产方面,其生产了全国49%的猪肉、30%的禽蛋和10%的牛奶;在水产养殖方面,长江经济带淡水产品在全国占主导性地位,长江经济带长期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淡水产品,尤其是近些年,长江中下游淡水产品发展迅猛。显然,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长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资源,除本流域外,通过南水北调等工程,长江还保障了流域外部分区域的饮水安全,是中华民族的战略水源地。同时,长江上游兼具重要的水土保持、洪水调蓄功能,是生态安全屏障区。长江经济带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山水林田湖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其中,川西河谷森林生态系统、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等是具有全球性重大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达41.3%,其河湖、水库、湿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0%;物种资源丰富,珍稀濒危植物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9.7%,淡水鱼类数量占全国总量的33%。长江经济带共有12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不仅有中华鲟、江豚、扬子鳄、大熊猫及金丝猴等珍稀动物,还有银杉、水杉、珙桐等珍稀植物,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然而,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党中央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后,他多次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中央多个部委也共同发文,全面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工作。因此,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协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样板,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准则。
1.2 长江经济带资源禀赋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贯穿三峡,后进入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与中国两大重要淡水湖泊洞庭湖、鄱阳湖共同连接长江三角洲,*后汇流进入东海,形成山水林田湖海综合体。长江经济带面积辽阔,拥有发达的河湖水系、差异性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多样性的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强大的气候调节功能,能够涵养水源、释氧固碳、净化环境,维护了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和生态安全,并且以丰富的水土、森林、矿产、水能和航运资源保障了国家的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
长江经济带河网发达、径流充足,是我国水资源配置中的战略水源地。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959亿m3,占全国的36%,居全国各大江河之首。每年长江供水量超过2000亿m3,至少保障了沿江超4亿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安全。同时,长江经济带通过“南水北调”“引汉济渭”“引江济淮”“滇中引水”等工程建设,惠泽流域外华北、苏北和山东半岛等广大地区,保障了供水安全。2017年,长江流域净调出水量达92.14亿m3。
1.3 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
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重要窗口,依托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优势,长江经济带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是我国沿海沿江“T”形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近十年来,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央政策引领下,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越来越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年增高,市场主体的活力不断得到释放。上游的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中游的湖南、湖北和江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发展。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则保持了原有的高水平发展态势,整个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自1949年起,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江经济带人口总数由1949年的2.48亿人增长至2019年的6.0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3%(图1-1)。其中,四川省常住人口*多,达到8375万人,接下来依次为江苏省(8070万人)、湖南省(6918万人)、安徽省(6366万人)。近十年来,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的常住人口总量都保持稳定小幅增长态势,同比增幅基本保持在2%以内,年均增长率约为0.56%。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对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常住人口的空间变动与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基本相符。
图1-1 长江经济带历年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为61.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6%)。各省(市)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上海、江苏、浙江的城镇化率分别高达88.3%、70.6%和70.0%,而贵州、云南则均为49.0%。下游地区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龙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经济起步较早,已经进入城市群发展的成熟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跃迁,人们对高水平社会服务和高质量食物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和直接。中游地区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且正向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目前形成了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辐射范围不断向外延伸。近十年来,湖北、湖南和江西城镇人口占比增幅均超过10%。另外,长江中游城市群也是目前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上游的成渝城市群和云贵地区,目前仍处于区域发展的起步阶段,城镇人口的集聚远远没有达到推动城市群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地步,中小城镇还普遍缺乏活力。近年随着交通路网的完善,云贵地区经济发展迎来了快速提升期,但是社会发展还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资源总量和公共服务能力也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
2019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万亿元,占全国的比例达到46.2%,较21世纪初提升5%,长江经济带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间的地区经济差距不断缩小。2019年,东部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的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内所占的比例从2017年的52.3%下降至2019年的51.8%,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江西、湖北和湖南的占比从2017年的24.6%下降至2019年的24.1%;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和重庆的占比从2017年的23.2%提高至2019年的24.1%。2019年,长江经济带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276元,同比增长3.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0892元)近7400元,领先幅度进一步扩大。总体来看,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规模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但经济增速呈放缓趋势。相对于全国经济增速而言,长江经济带人均经济规模继续攀升,领先全国同期水平的幅度进一步扩大。
近十年来,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基本趋势。其中,长江三角洲的江苏(41400元)、浙江(49899元)和上海3省(市)(69441元)的居民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演进态势,其中,中上游各省(市)(20397~28920元)则基本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733元)。近年湖北(28319元)和重庆(28920元)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与下游地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呈现出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同的空间差异特征,但是在消费支出组成上,不同省(市)呈现不同的结果。食品烟酒支出一般是各省(市)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项目,占比24%~32%。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居民在食品烟酒上的消费支出比例要高于下游地区,但下游地区的居住支出占比(22%~33%)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19%~25%)(图1-2)。整个长江经济带食物消费结构以谷物粮食为主,蔬菜为辅,其中水产品消费量显著高于全国平均值,尤其是长江下游省份地区。在食物消费总量差异上,贵州和云南食物消费总量分别低于长江经济带平均值的30%和21%,主要是蔬菜、瓜果和水产品消费较低(图1-3)。
图1-2 长江经济带及全国人均年消费支出及组成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