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书香成都
0.00     定价 ¥ 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9039863
  • 作      者:
    许蓉生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两千年来,“好文雅”的流风遗韵代代传承,奕世不绝,不断地为成都增添着文采英华,使成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成为一个文采风流,书香飘逸的城市,这是成都文化阳春白雪的一面,也是成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准确把握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浓墨重彩地渲染书香成都的气度和风华,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文化大师们的足迹所至,留下了一处处风流胜迹。相如琴台的日暮云和驷马桥下的东流水;君平卜肆和来自“天河源头”的支机石;“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宇;“浣花溪水水西头”的诗圣草堂;望江楼下的“薛涛井”;官梅烟柳的罨画池;乃至李劼人的“菱窠”和巴金的“慧园”。与这些文化巨人紧密联系的一处处历史遗存,是成都人永远珍视的无价之宝,也是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文献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至唐代,花鸟画已独立成科,见于著录的花鸟画家有80多人。著名者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韩滉画牛,李泓画虎,边鸾画花鸟等,并有作品传世至今。不过,花鸟画的臻于成熟,则要推迟到五代十国时期。成熟的标志,是花鸟画技法两大流派的形成。这两大流派,被后人称为“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所谓“黄家”,是指五代后蜀至宋初的黄筌、黄居宷、黄居宝父子,以他们为代表的工笔画派,一直是此后1000多年来中国花鸟画的主流。这是成都对中国翰墨艺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黄家富贵
晚唐至五代,虽然战乱频仍,军阀割据,但并未影响绘画艺术的继续发展。不仅如此,在割据的地方小朝廷中,绘画艺术甚至得到了君主特殊的爱护与扶持。后蜀广政元年(938年),蜀主孟昶在成都建立中国第一个皇家画院,主持画院的正是黄筌。
黄筌(约903—965年),字要叔,成都人,五代时前后蜀画院的宫廷画家。黄筌自幼聪慧,13岁时即师从大师刁光胤学画花鸟,兼工人物、山水、墨竹,终撷诸家之萃,脱去格律而自成一派,但最擅长的还是花鸟。17岁时即以画供奉内廷,后任翰林待诏,主持画院。任前后蜀宫廷画师40余年。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蜀亡后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不久去世。 作为宫廷画家,黄筌的作品多写宫苑中的珍禽瑞鸟,奇花怪石。所画禽鸟造型准确,骨肉兼备,形象丰满,赋色浓丽,勾勒精细,画成逼肖其生。宋人沈括评价说:“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这种技法,就是后世所谓的“工笔”。“写生”一词由此而生。据记载,孟昶广政七年(944年),南唐送来仙鹤六只,孟昶命黄筌画于偏殿壁上。分别以唳天、警露、啄苔、舞风、梳翎、顾步六种姿态展现,再衬以白露苍苔、蓝天白云。画成,“精彩体态,更愈于生”,由于画上的仙鹤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常常使得那些真鹤将画中的鹤当成同伴,跑去立在画侧。孟昶惊叹有加,因此改殿名为六鹤殿。“由是蜀之豪贵,请于图轴者接迹。时谚云:‘黄筌画鹤,薛稷减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薛稷为唐代著名的画鹤高手,意为有了黄筌画鹤,薛稷的身价自然降低了。广政十六年(953年),新建八卦殿,黄筌在殿四壁画四时花竹兔雀。当年地方进贡白鹰上殿,白鹰误以为壁上画雉为真雉,“连连掣臂,不住再三”。黄筌的神技受到孟昶的激赏,称黄筌为当世奇笔,并吩咐翰林学士欧阳炯撰写《壁画奇异记》以旌扬此事。
黄筌确立的工笔画法,被时人称为“黄家富贵”。所谓“富贵”,不仅在于他所画的珍禽异卉,更在于其画勾勒精细,赋色裱丽,彰显出逼人的富贵之气。这种画法在他的儿子黄居宷、黄居宝手中发扬光大。宋灭蜀,黄筌父子均入宋翰林图画院。黄筌大约在入宋的当年即去世,而他的儿子居宷、居宝却成为皇家画院的主流画家。其画派称为“黄家体制”,为北宋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被称为“院体”,垄断北宋官府画坛近一个世纪。两宋时期,花鸟画一直是画坛最重要的题材,南宋画院一半以上的画家画花鸟。著名的“丹青皇帝”宋徽宗本人,就有多幅花鸟画作传世。两宋时期的花鸟画,因此成为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的形成,首先要归功于“黄家体制”。此后的一千多年来,历代花鸟画家多受黄氏画法影响,直至今日,工笔画法仍然是花鸟画的正宗。
二、徐熙野逸
在黄筌的时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有两个中心,除了前后蜀的成都,另一个就是南唐的金陵(今江苏南京)。代表人物是一位布衣画家徐熙。
徐熙出身“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年间,一生未曾仕宦,性情宁静淡泊,志节高迈,常游山林园圃,细察动植物情状,擅长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菜、水果。笔法质朴简练,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给人以朴素纵逸之感,人称“落墨花”。沈括《梦溪笔谈》称其画“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殊有生动之意”。
徐熙的画风,显然与黄筌父子大异其趣,时人将两个画派形容为“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筌传世的作品有《写生珍禽图》,是典型的工笔花鸟画,而徐熙及南唐诸家的真迹却未能流传下来,因而对于“徐熙野逸”的作风和技法,竟无从考证。大抵而言,黄家画派是工笔,重在形似;而“徐熙野逸”类似于后世的“写意”,重在神似。
徐熙与黄筌,社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各自形成独特而鲜明的绘画风格。后人称之为“徐黄异体”。但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黄家画派都在画院占据绝对优势,徐熙的画风受到排斥,以致徐熙之孙徐崇嗣、徐崇矩虽然能人画院,但不得不仿效黄家画风以求生存。
“徐熙野逸”的画风,与中国土大夫的趣味更为相投,更有“书卷气”,深受后主李煜的欣赏,在南唐就受到广泛
展开
目录
腾蛟起风金声玉振——文学艺术篇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一、相如“文章冠天下”
二、文君夜奔
三、琴台、酒肆、驷马桥
九天开出一成都秦川得及此间无——李白及其“成都诗”
一、李白早的“仙游诗”
二、李白的“干谒诗”
三、散花楼与青莲巷
浣花溪与“诗圣”草堂
一、浣花溪与百花潭
二、万里桥西一草堂
三、杜甫与锦城风物
枇杷门巷女校书——薛涛与“薛涛制笺”
一、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二、枇杷门巷女校书
三、薛涛与蜀中海棠
诗人,在蜀中流连——“自古诗人例到蜀”
一、行吟诗人的惆怅
二、诗人笔下的成都
三、蜀雄李杜拔
“精妙冠世”的大慈寺壁画
摩诃池、宣华苑、花蕊夫人
一、东坡笔下的千古风流
二、从摩诃池到宣华苑
三、王建永陵及“二十四伎乐”石刻
四、香消玉殒的花蕊夫人
五、摩诃池苑重现
“黄家富贵”与“徐熙野逸”
一、黄家富贵
二、徐熙野逸
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陆游、赵扦、范成大与成都
一、东亭、东阁、罨画池
二、范成大与陆游
三、陆游与成都名花
四、“琴鹤梅花”陆游祠
唯美主义的“花间词”
一、《花间集》的问世
二、温庭筠与韦庄
三、关于“花间词”的是非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文化名人与成都楹联
一、“攻心联”与赵藩
二、顾复初与成都名联
三、草堂人日我归来
四、成都佛寺名联
五、那些不见踪迹的楹联
“中国的左拉”李劫人
一、“菱窠”即景
二、“大河三部曲”及书中的成都风物
三、美食“小雅”
齐白石与成都
一、“儒将”王缵绪
二、齐白石在成都
三、齐王失和,难解之谜
青山有幸识丹青——张大干与青城山
一、归来百事都堪慰
二、看山还是故乡青
三、魂牵梦萦“老人村”
无人我相 见天地心——哲学宗教篇
“君平卜肆”与“支机石”
一、君平卖卜
二、云藏海客星间石
“西道孔子”扬雄
张道陵 张鲁范长生杜光庭——道教与成都
一、“天师”张道陵
二、张鲁:一个真实的“乌托邦”
三、“蜀中八仙”范长生
四、“广成先生”杜光庭
五、青羊宫的兴盛
玄奘法师与成都佛教
一、玄奘法师灵骨的发现与归宿
二、玄奘法师与成都的因缘
三、大圣慈寺与文殊院
“易学在蜀”与“蜀学在易”
一、易学在蜀
二、蜀学在易
三、南方共宗鹤山老
考四海而为隽 纬群龙之所经——教育学术篇
文翁创石室千秋播德馨
《华阳国志》和地方志的兴盛
如衡如鉴千秋笔求真求是百代书——华阳范氏与宋代成都史学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绝代风流杨升庵
一、“博学第一”与“著述第一”
二、杨升庵与《全蜀艺文志》
三、新都桂湖与成都状元街
张之洞、王间运、尊经书院
一、“天府之国”的“虎患”
二、蜀学的颓败
三、张之洞“重开石室”
四、“帝王之师”王闾运
五、王王运与尊经书院
六、灿若群星的“尊经学子”
从皇城坝到锦江之滨——四川大学的来龙去脉
一、四川中西学堂——四川最早的新式学堂
二、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第一所综合大学
三、国立四川大学——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之一
衣冠南渡巴山蜀水弦歌不辍华西“天堂”——抗战时期成都的教会大学
一、从“衣冠南渡”到“文化西迁”
二、别样风光华西坝
三、“坝上五大学”
四、大师云集“华西天堂”
墨香纸润 玉楮银钩——纸墨藏书篇
冠天下而垂无穷——话说“蜀石经”
一、刻在石头上的“部颁教材”
二、中国历史上的七部石经
三、“蜀石经”及其意义
最是浣花溪水好——造纸业与薛涛笺
《陀罗尼经咒》和蜀刻宋版书
一、望江楼旁的惊世发现
二、“西川印子”,让书香飘向世界
三、走向极盛的“蜀刻宋版”
“诗婢家”与“胡开文”
一、“诗婢家”
二、“胡开文”在成都
蜀中天一阁——严氏父子和“贲园书库”
一、从“芙蓉池馆”到“贲园”
二、爱书如命的严氏父子
三、民国成都的文化客栈
美酒威都堪送老——城市文化篇
石犀 水文化 大石文化
一、天府广场石犀
二、李冰石犀的踪迹
三、成都的大石文化遗物
千古江山三分割据天下英雄使君与操
一、《三国志》与三国文化
二、成都武侯祠的变迁
三、《出师表》的真伪问题
四十里城花作郭锦江春色大文章——《竹枝词》与成都风物
一、刘禹锡与竹枝词
二、成都风物的生动写照
三、时代变迁的忠实记录
民国成都的“五老七贤”
一、从“竹林七贤”说起/24l
二、“五老七贤”的代表人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