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粮食安全的概念
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丰富。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等不同,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粮食安全的理解也不同。本书主要梳理国际上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并指明当前中国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以及本书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
1.国际上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
国际上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粮食安全概念提出的初期。这一时期,全世界正处于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中,全球粮食储备水平急剧下降,库存数量减少,全球粮价飙升了近两倍。另外,人口增长迅速、金融危机以及商业炒作等因素导致粮食供给量短缺。在这一背景下,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重点突出了粮食供给总量安全,倡导各国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储备,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粮食安全概念的拓展期。得益于这一时期相对平稳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也有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稳定期,虽然世界粮食产量水平提升,但贫困和饥饿现象依然存在。1983年,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概念修改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粮食安全不单单只包括粮食供给数量安全,还包括购买安全,只有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充分对接,粮食安全才得以保障。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粮食安全概念的完善期。一方面,粮食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另一方面,人们对粮食的质量和营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粮食供给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新一轮思考,1992年国际营养大会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品来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才称得上实现了粮食安全”。1996年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又作如下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的内涵,已经从数量安全,延伸到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安全和购买安全。
2.本书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
本书所研究的粮食安全,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符合自己要求的粮食。一是买得到,此为基础,即数量上保障安全;二是买得起,也就是粮食价格要和人们的收入相符合,购买地点要方便,即粮食购买安全;三是符合人们要求,要满足人们对粮食的质量安全要求和营养品质要求,即质量安全和营养(品质)安全;四是为生产出符合人们质量和营养要求的粮食,要保障粮食生产环境的安全,即生态安全。课题主要研究如何从生产上保障粮食安全,因此本书所考察的粮食安全包括数量、质量、营养(品质)、生态四个方面的安全。
2.1.3粮食安全的价值
维度基于对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解,本书所研究的粮食安全价值维度应该包括数量安全维度、质量安全维度、营养(品质)安全维度、生态安全维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