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周平、李长声倾情推荐
·耗费十数载之功,集结大师技艺精华,一套迄今无法超越的日本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探寻日本空间美学观念,直抵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亲自操*,近千幅手绘图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
·西冈常一、宫上茂隆等9位专家联手打造,融合建筑、历史、美学与文化的经典巨作
·第二辑精选举世无双的古代城防典范大阪城、世界蕞大的铸造佛奈良大佛、日本古代都市模板平城京奈良、传承千年的文化之都京都。
《日本营造之美》是融合日本建筑、空间美学及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由日本国*级宫殿木匠、建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以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联手打造。第二辑精选四处富有代表性的日本古代建筑(群),包括号称三国无双的日本近世城郭典范——大阪城,日本蕞大的金铜佛像——奈良大佛,日本古代都市模板——平城京奈良,以及传承千年的文化之都——京都的前世与今生。书中收入近千幅手绘图,以细腻的笔触精准还原历史场景与建造过程,使得日本空间美学的奥秘跃然纸上。
《大阪城》
公元1583年,统一日本的秀吉为了展现实力,决定营造比织田信长的安土城更加富丽雄伟的城郭,于是一宗长达十年的兴建工程就此展开。涵盖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总构的大阪城,在战事频仍的历史背景下,从备战防御层面整体规划,聘请精湛工匠和技师,结合垒石和木材,造就拥有五层楼天守、御殿、城墙、护城河的大型城防。
可惜这“三国无双”的名城丰采后人无缘得见,烟硝战火吞噬了它的辉煌,徒留本丸残遗供人凭吊。研究日本古城长达二十年的作者宫上茂隆,凭着一张建筑古图予以专业剖析和实际调查考证,终为世人还原桃山时代大阪城的整体结构和建筑风貌。
《奈良大佛》
公元8世纪日本天平时代,为以佛法之力平息天灾人祸带来的社会动荡,圣武天皇决定在都城奈良用铜建造一尊雄伟不下与中国唐朝的大佛像,作为日本的镇国大佛。这是日本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倾全国之力,动员260万人次,历时9年,成就了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中凝然端坐的卢舍那佛像。
专攻古代铸造技术、日本金工史的作者香取忠彦巨细靡遗地推敲天平时代的铸造技术,插画家穗积和夫根据研究逐一绘出大佛建造过程,带领后人回到1200年前的铸造现场,重温奈良大佛的营建工程。
《平城京奈良》
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应四神盘踞之地,“兼取唐长安、洛阳两京之长”,是日本古代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平城京沿用了中国城市的条坊制规划,形成棋盘状的道路网络,在此结构上建造了大极殿、朝堂院、内里、朱雀大路,以及药师寺、飞鸟寺、兴福寺等佛教建筑,发展出天平时代繁盛灿烂的都市文化。
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后,遭到废都的平城京渐渐为人所遗忘,宫城建筑渐次倾圮,土地再度回归农田。参与1959年奈良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平城宫挖掘调查工作的宫本长二郎,将团队实际挖掘调查的成果详细讲述,为读者展现1300年前的古都风貌。
《京都千二百年(上)》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即为今日的京都。平安京仿照中国古都,将宫城设置在北方,由此向南的朱雀大路作为中轴线,并以条坊制为基础划分街区。之后,陆续兴建镇护国家的东寺与西寺,庶民百姓交易流通的东市与西市,贵族与平民接受教育的大学寮与综艺种智院,城市文化迅速繁荣。
然而,平安京并未如其名享受平安岁月。接二连三的洪水、干旱、火灾、地震与兵燹,数度重创京城。但京都不曾失去它身为京城的傲气与活力,每每浴火重生,随着武家政治时代的来临,庶民活跃于市街,成为新生町众文化的先驱,带领京都进入诸侯攻城略地的战国时代。
《京都千二百年(下)》
平安京进入近世安土桃山和江户时代,因应新时代的变迁,大幅改变了市容。德川家康一览天下霸权,讲幕府设在江户,京都不再是政治中心,御所与周围的公家町、二条城和周边的武家屋敷,以及下京的平民世界,共谱近世京都的面貌:市民的赞歌祇园祭、贵族的离宫庭园、水路运河的开通、鹰之峰的艺术家村、二条通的书店街、西阵织及友禅染的华丽……
公元1868年“王政复古”之后,明治天皇将首都迁至东京,京都转眼凋落。不断遭受苦难袭击的京都町众,将如何展现活跃的原动力?京都人的智慧与力量,在保存文化传承以及迎接近代开发的夹缝中展露无遗。
京都千二百年(下)
幕府末期的京屋敷与新选组
江户时代的京都是一座几乎与政治无缘的城市,但是到了幕府末期,却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动荡的中心。这一转变主要源自外国要求日本开国。
1853年(嘉永六年)六月,四艘黑船出现在浦贺港,严重震撼幕府。有一首打油诗描述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船队到来时的景象:“蒸汽船夜半惊醒盛世梦,上喜撰只饮四杯不成眠。”“喜撰”是茶的品牌,“上喜撰”则指高级的喜撰茶。其实在佩里的黑船到来之前,荷兰国王已建议日本开国,法国军舰也曾不顾日本抗议强行进入长崎港,英国船只曾进入江户港测量。总之,外来的压力日渐增强。日本也清楚感受到西欧列强为了追求贸易的利润与殖民地的统治,已用军舰威胁到日本近海。
当时的日本只容许荷兰、中国和朝鲜与自己通商,而且只开放长崎港,实行锁国政策,完全无视外来压力。第二年正月,佩里再度率领船队到来,在三月与日本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日本一旦容许美国船只进港,自然没有道理拒绝其他列强的船只靠岸。日本终于被迫走到了该开国进入世界市场,还是继续锁国政策对抗欧美各国的分水岭。
事实上,在实行锁国政策期间,世界各地的情势多少也通过长崎港传进了日本,例如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清朝受到殖民地般的对待。对日本而言中国是“圣人之国”,竟然被“夷狄之邦”英国打败,这给日本的知识分子带来很大的冲击,也让日本也开始拥有“进步的西洋”与“停滞的东洋”的危机意识,对于日本走向的意见对立也日益加深。在这种状况下,自古以来就是权威象征的天皇扮演了重要角色。
日本展开了一场政治论争,辩论与外国签约时是否需要天皇敕令。同时,将军继承人之争也被卷入其中。本来将军应由天皇任命,在幕府权力大彰的时代,签约的敕令和将军的任命都只流于形式,而此时却有声音呼吁天皇重掌实权。这场将天皇本人当作筹码的政治运动,使天皇与公卿成为风暴的中心。
幕府再度认识到京都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任命原本负责防卫江户湾的谱代大藩彦根藩的藩主井伊直弼防守京都。于是,彦根藩在接近高濑川的河原町三条下东边建造了藩邸。这应该是因为该处有利于经由高濑川、淀川通往伏见和大阪之故吧。不久之后,全国各藩也竞相在京都市内建筑宅邸。
在这场政治运动当中,诸藩大名为了收集信息、取得联络,纷纷派遣家臣到京都。这个趋势让过去藩主在京都购置的宅邸除了采购京都物产外,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原本因碍于幕府颜面而鲜少在京都露脸的大名,也纷纷开始出现在京都。大名屡屡率领众多家臣前往京都,当宿舍不敷使用时,就借住在大寺院中。来自各藩的众多藩士,除了寺院外,也会寄宿在旅馆、民家宅邸和町会所中。
没过多久,各藩的京屋敷就迅速整建扩增。有些外样大名,例如对幕府末期政治贡献良多的萨摩藩、土佐藩和长州藩,在京都都拥有两处以上的宅邸;有些藩则拥有寺院般的大规模宅邸,如加贺藩、锅岛藩、肥后藩等。
1860年(安政七年)三月,井伊直弼在樱田门外遭暗杀,导致京都有段时间无人防守。此时,政治情势开始向朝廷与幕府合作的“公武合体”方向发展,皇室将公主和宫下嫁给德川家茂将军,成全了一桩策略性的婚姻。京都不久之后也成为政争与武力角逐的舞台。
1862年(文久二年),萨摩藩藩主之父岛津久光假借要向朝廷表述意见之名,率领一千名藩兵进入京都。这项举动当然未曾获得幕府的许可。这一年进入京都的大名超过了五十人。
同年闰八月,幕府命令会津藩藩主松平容保护卫京都,同时管理京都治安并镇压反幕势力。年底,松平容保率领数百兵士进京,这支队伍从三条通到达寺町后转向北边,到关白的近卫宅邸致意之后,在建造得宛如城郭的黑谷金戒光明寺驻扎下来。
守护京都的总部一旦设置在鸭川以东的上冈崎村黑谷,对京都市内以及京都近郊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从各地进京都的各藩武士开始长期进驻京都,征收洛东(京都东边)与洛西(京都西边)的农村土地,在这一带兴建大规模的练兵场与藩邸,同时作为训练西洋武术的训练场。以黑谷一带为例,加贺藩、阿波藩、安艺藩、越前藩、彦根藩和萨摩藩几乎在同一时间建造了藩邸,土佐藩和尾张藩则将藩邸建造在北边的百万遍,也就是今天京都大学校园的位置。沿着鸭川,也就是目前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一带,则建造了会津藩邸。京都悄悄地变身成为各藩藩士驻扎的军事都市。
温馨提示:请使用通辽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非常有意思的一套书,图文并茂浅显易懂又有趣,从建筑架构空间设计的角度去描摹历史并了解一个国家,是非常易于接受的阅读体验。书里大量精美插图看得人一本满足,作为建筑画能表现出既诙谐又具历史想象力的画风实在太棒~文字部分也很好读,随时拿起来翻阅都很容易看下去。
内容详实,用手绘来高度还原这些建筑当初的营造过程,看着清楚又明白。书做得也很好,翻起来非常舒服。
讲述木构建筑的匠人之书,思路是站在匠人角度,去讲述为谁而造,木材的来源,木头花纹的生长来由与选择,细致的构造譬如圆木如何防止不规则开裂。前段时间看到日本八零年代的体育馆木构双层空间网架结构,相信能做到是因为这样的匠人传统。书中没有彩色照片,都是手绘与图解,用漫画的方式仔细讲透营造顺序与事理。丛书作者都是生于1940年代之前的老人,是普及知识的经典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