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毫米波技术基础 
  1.1 电磁波与无线电波 
  电磁波的概念如图1.1所示,电磁波在电场与磁场的相互影响下以光速传播,传播特性取决于频率。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也是电磁波的一种:暖气设备发出的红外线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可见光是波长可被人眼感受到的电磁波;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能产生日晒效果;X射线具有穿透物质的特性,普遍应用于X光拍摄等。一般来说,频率在3THz(3×1012Hz)以下的电磁波都可称为无线电波。 
  图1.1电磁波 
  无线电波的分类和特征如图1.2所示,根据频率可分为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波,不同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和能够承载的信息量各不相同。 
  (a)无线电波的分类 
  (b)无线电波的特性 
  图1.2 无线电波的特征 
  不同于电路或器件,无线电波传播是难以人为控制的自然现象。特别是雷达的原理更加复杂,在显示目标物(目标)的同时,还会显示各种障碍物的散射波。如图1.3所示,无线电波通过反射、透射、衍射(绕射)进行传播。如果行进方向没有障碍物,无线电波会直线传播;如果行进方向有障碍物,无线电波就会反复反射、透射、衍射,向各个方向传播。反射、透射、衍射等传播方式因频率而异[1]。 
   介质特性改变会引起反射和透射 
   无线电波会绕过障碍物(衍射) 
   波长越长,衍射越大 
  图1.3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1.1.1 反射与透射 
  如1.4所示,无线电波入射不同介质时,入射波会在界面(反射面)上发生反射和透射现象。 
  (a)水平极化波 (b)垂直极化波 
  图1.4 界面的反射和透射 
  设ε为介电常数,μ为磁导率。如果界面光滑,则入射角与反射角相同(斯涅耳定律)。此外,界面是否平坦,可根据下式给出的射线粗糙度基准判断[2]: 
  (1.1) 
  式中,σh为第一菲涅耳区起伏量的标准偏差;θ为从界面法线方向测量的入射角。 
  rough<1说明相干成分突出,界面平坦;反之,rough>1说明非相干成分突出,界面粗糙。例如,在1GHz以下的微波段(波长30cm以上),沥青路面可以被认为是平坦(rough<1)的;而在毫米波段,沥青路面通常被认为是粗糙(rough>1)的。可见,微波雷达的特性无法直接用于毫米波频段。 
  一般来说,反射系数用入射波相对于回波的幅度比表示,且因入射波的极化状态而异。这里认为反射物界面平坦,且介电常数均匀,图1.4中垂直极化的入射波反射系数ΓV由下式给出: 
  (1.2) 
  式中,θi为入射角;假设εr=ε2/ε1,μr=μ2/μ1=1。 
  同样,水平极化的反射系数ΓH由下式给出: 
  (1.3) 
  式(1.2)和式(1.3)被称为菲涅耳反射系数或者散射系数方程,是电磁波散射的基础公式。 
  类似地,菲涅耳透射系数由下式给出: 
  (1.4) 
  (1.5) 
  如果是水平极化,透射系数和反射系数TH+(-ΓH)=1的关系对于所有入射角都成立,但是垂直极化的情况下TV+ΓV=1的关系只在入射角θi=0时成立。 
  1.1.2 衍射 
  无线电波即使被障碍物遮挡也无法遮挡住全部的功率,根据惠更斯原理,无线电波在遮蔽物的端部会产生衍射现象,折射出部分功率。 
  图1.5所示的峰脊衍射是*简单的衍射模型。表示遮蔽程度的衍射参数v定义如下: 
  (1.6) 
  图1.5 峰脊衍射模型 
  注意,v与菲涅耳区的波源次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 
  (1.7) 
  相对于v的峰脊衍射损失如图1.6所示。当v=0时,一半穿透成分(相干成分)被遮挡,损失为6dB。如果第一菲涅耳区被遮挡,则损失约为16dB。 
  穿透成分被遮挡时,衍射损失可用下式近似计算: 
  (1.8) 
  根据v的定义可明确得知,即便是相同的值,频率越高,值越大,衍射损失越大。频率越高,阴影区的衰减越大也是这个原因。 
  图1.6 峰脊衍射损失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