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17世纪中国旅行写作实践的细致考察,作者创新的理论立场,结合细致的文本研究,对中国传统游记体裁进行了一次全新解读。在本书中,作者以著名诗人、官员和文学史学家钱谦益的《黄山游记》为研究重点,与其他传统学者对游记的解读不同,他将钱谦益游记中的风景解读为一种代表性传统的复杂产物,而不是一种可实证的空间。
本书取材广泛,引证资料包括个人轶事、传统宇宙学资料、地方志、道家经典、绘画和木版画等,在纷繁复杂的古典文献中探索了明末江南的迷人世界。作者在书中突出说明:钱谦益对黄山的描述,与其说是他的第一手观察,不如说是他之前几代旅行者留下的层层意义。本书可作为相关学者或学生研究晚明历史和文学的必要参考,也可为任何对旅游写作、人文地理、旅游社会学或艺术和视觉文化感兴趣的人提供了新视角。
钱谦益是 1 7 世纪杰出的文学家,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1610—1695)认为他“主文章之坛坫者五十年”。钱谦益是那个时代的著名诗人,但与此同时,因为他在明清两朝都担任过官职,所以也是充满争议的政治人物。1769 年,钱谦益逝世的一个多世纪后,乾隆皇帝(高宗,1736—1796 在位)颁布的诏书中写道:
钱谦益本一有才无行之文人,在前明时身跻膴仕。及本朝定鼎之初,率先投顺,洊陟列卿。大节有亏,实不足齿于人类……夫钱谦益果终为明朝守死不变,即以笔墨腾谤,尚在情理之中。而伊既为本朝臣仆,岂得复以从前狂吠之语,列入集中?其意不过欲借此以掩其失节之羞,尤为可鄙可耻!
这是当时对钱谦益最激烈的诋毁。虽然之后的禁书令(乾隆皇帝于三十四年六月下令销毁《初学集》)最终并没有阻止钱谦益的作品如《游黄山记》的传播,但在清代,钱谦益一直声名狼藉,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对其人其事以及其作品进行任何有意义的研究,不忠的污名始终影响着人们对他的人品及作品的看法。对钱谦益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品文的文学批评如今才刚刚开始,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还没有人加以注释和研究。
迄今为止也没有这位杰出的文学家的严肃完整的传记面世。但我当前的研究并非为了填补钱谦益传记上的空白,因为我接触到的钱谦益及其著作的材料还不够丰富详实,无法从其中挖掘出更有意义的成果[ 在我从事这项研究期间,学术界发表了许多研究钱谦益的著作,其中包括杨连民《钱谦益诗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我还没有机会拜 读这部作品。我清楚知道,过去几十年,中国大学期刊发表了大量研究钱谦益的 文章,我之前接触到的只是凤毛麟角。研究钱谦益的作品,可查阅丁功谊《钱谦益文学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 259–261页]。在最近的一部重要著作中,达白安(Brian Dott)通过清代士绅、信徒、香客和皇帝等不同阶层的记录来研究作为圣地的泰山形象,我这里也不打算效仿他。本书没有这么大的野心,我的出发点只是:我们通过对晚明语境的了解,尝试解读一个人对一个特定景观的描述。
至少对理解这篇游记来说,单单依靠客观描述和个人观点,是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的。通过钱谦益对黄山的思考、提炼,在他对黄山的“客观描述”中,我们看到传统文本、晚明美学观、文化与宗教价值以及传统宇宙观交汇在这一篇辞丰藻丽的小品文中。
《游黄山记》是钱谦益浩繁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游记之一,尽管这篇游记被收录在几本选集中,但在学术研究中从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本研究也首次辨析了《游黄山记》在所有语言中的文本和版本。
钱谦益撰写这篇游记时的明朝危机四伏:宦官当道,党派林立,腐败严重,朝政随时都可能陷入危机;土匪横行,饥荒连年,瘟疫不断,社会的安宁和经济秩序的稳定备受冲击。在第一章,我将介绍明朝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社会心理的转变。17 世纪初,通过文字表现自我、追求个性已成为明朝士绅阶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晚明的炫耀性消费和身份建构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我认为将游记与对带有时代特征的收藏品鉴的描述结合起来看待,会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晚明,社会身份在士绅阶层的话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们不应当把游记视作独立于晚明社会之外的创作。在这一章中,我会将钱谦益置于他所处的社会中,先简述他早期的仕宦生涯,然后围绕他创作《游黄山记》的那一年(1642)展开叙述。如果说《游黄山记》能够反映 出钱谦益的部分思想,那么只要我们能了解到他是在自己的官场生 活和家庭生活都正处于关键之时踏上旅程的这一背景,必然有助于理解他的游记。
第二章考察了晚明之前描写黄山的作品。通过以时间顺序呈现 自唐代(618—907)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游历者的游历,本章追溯了文化、历史和宗教在黄山逐渐沉淀的历程,解答这些积淀如何成为人们体验黄山的一部分,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学中得到体现。第二章的研究表明,当明朝重要的万历统治在 1620 年结束的时候,黄山的重要景点和著名景色都已然确立,适合游历者游玩的经典路线也 已经形成。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晚明游历者们对黄山游历的记录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描述黄山时所用的语言上,也体现在不同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上。
第三章继续阐述黄山所代表的意义,重点介绍有关黄山的视觉艺术作品。我认为,17 世纪中叶视觉艺术和传统文学的有效结合,确立了黄山景观在人们心中的总体印象。到了清初,视觉艺术为了强调黄山某些独特的景观,在描述黄山时往往以牺牲空间的一致性为代价,这与描述黄山的传统文学相呼应。17 世纪,有关黄山的视觉艺术和文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艺术家们往往从一个景观直接移步到另一个景观,而且似乎越来越依赖历史上形成的固定表达方式。
在此背景下,第四章介绍钱谦益的《游黄山记》,重点介绍了贯穿全文的一些重要主题。这篇游记中有很多宗教朝圣式的语 言。似乎对钱谦益来说,可以按照儒家、佛教和道家的传统来解 读景观。我认为,当时已经确立的黄山的书写惯例影响了钱谦益的创作,而且对那些重要景观的参观,实际上使得他的游记对部分旅程线路的记述顺序相当混乱。单独依靠阅读这篇游记,并不能获知 1641 年钱谦益黄山之旅的全貌。游记里忽略的旅程细节,在钱谦 益的《牧斋初学集》里多处可以见到,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钱谦益对山水景观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晚明文化和审美观的产物,但是它也进一步固定了传统的文学方法作为解释和表现自然景观的手段。
第五章收录了完整的《游黄山记》,方便读者理解我们讨论的问题。我添加了很多注释。为了强调前文已然讨论过的内容,我有时在后面还会老调重弹。通过仔细研读这篇游记,可以看出文本的描述很大程度上依赖前人的作品。这挑战了一个观点:人们认为游记作者是客观的观察者,而读者能够跟随他看到真实客观的风景。事实上,通过阅读这篇带有注释的游记,我们可以看出它本身是复杂的创作过程的产物,它更多地揭示了晚明时代钱谦益及其所 属的士绅阶层的境况,而不仅是黄山本身。
最后,我想解释本书英文版用“斧凿痕”(Traces of Late-Ming Hatchet and Chisel)作为副标题的原因。在游记第四篇,作者用“斧凿痕”描述他在山脚下遇到一位僧人正在凿石头的情形。这里的“斧凿痕”仅是字面意思,但它也可用来比喻书面作品中的艺术痕迹,借指诗文绘画中对自然描绘刻意经营、浓彩重墨的地方。事实上,在钱谦益那个年代,“斧凿痕”是用来贬低别人的作品的词语,但我强调游记中的这些痕迹,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我打算通过揭示文化实践对游记的影响,来丰富我们对文本的理 解。这种影响虽错综复杂,却又引人入胜。
我们早已接受,在视觉艺术家如画家对景观有选择地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将景观作为偶然的存在而独立于其他历史背景,结果将会一无所获。例如,曾经被视为“单纯”的照片,后来不再被单纯地解读。大约在一个世纪前,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1877—1927)评论诗歌时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今天似乎也可以用同样的观点来研读游记。事实上,晚明社会的士绅阶层 选择描写景观的方法以及侧重点,其背后的故事比我们原来知道的 要精彩得多。
《游黄山记》中依稀可辨的斧凿痕,代表了 17 世纪文学的伟大 成就。而要真正理解钱谦益和那个时代的作品,整个过程就像贡布里希所言,“漫长而艰辛”。
序
东鳞西爪 —晚明文学的个性解放
笔墨山水 —黄山文学传统
山水 —十七世纪的黄山视觉艺术
斧凿痕和钱谦益对黄山的思考
《游黄山记》原文与注释
结 论
跋
《游黄山记》版本整理
《游黄山记》繁体版本异同
参考书目
温馨提示:请使用湖州市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