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由陆栋梁著。
湘桂走廊贯穿南岭,是沟通中原、湘楚和岭南的交通要道,中原、湘楚、三苗和百越文化在这里交汇。其丧葬仪式音乐是仪式中的全声音,包括人声、器声、自然环境音响等,有孝歌、法事音乐、哭和其他声音四大类,并具有多种视角下的下属民间分类。
湘桂走廊丧葬音乐代表性的结构原则有:曲调基本框架即兴发展形成各种变体(含“re--do--la三声腔”框架、re--sol mi re do la sol框架、mi re do一mi solla—re do la sol框架和sol d0 la sol--do mi re d0框架);自由转调,“清角为宫、变宫为角”转调,调式交替和调式叠置;乐韵的连接、贯串、照应、统一;“拆曲集曲”“联曲”;多种形式的词曲结合;音色组成段落;套曲套套曲,套曲组合成篇章;较大单位的套曲在横向上连缀成套数,由孝歌、法事音乐、哭和散套四个套数在纵向上构成仪式音乐大厦的整体。仪式声响用其在时间、空间和行为三个向度上的分布,建构起它的立体构架,各套数的立体构架结合在一起所建构的整体构架是仪式音乐的总体结构。这些结构原则,是民俗仪式音乐共同的结构原则。
“时空声行谱”记录仪式全声音,显示仪式音乐的总体结构。它由时组、空组、声组和行组组成,分别记录声音的时间布局、空间分布、声音结构和声音在行为上的分布,其次级层次分别称为时部、空部、声部和行部。全仪式声行记录把时、空、行为和仪式进程纳入仪式结构形态和仪式音乐形态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结构体系。可湘桂走廊丧葬仪式音乐与其他音乐联系紧密。格式化的其他形式民歌作为丧葬仪式音乐建构的材料,情歌、山歌、儿歌、民谣、谜语转化为丧葬歌曲;丧葬音乐与其他仪式音乐共用内容素材和结构式样;小调转化为器乐曲牌等。道教法事音乐与湖南和广西的渔鼓音乐以及民歌《孟姜女》拥有共同的内核,它们是近亲乐族。丧葬仪式音乐具有戏曲因素,它的某些片段用桂剧、彩调、花鼓戏的润腔手法装饰旋律,某些片段可以用戏曲的发声方法演唱;它与戏曲共用某些曲牌,将彩调、文场唱腔转化为曲牌,甚至直接用戏曲片段代替法事环节;它自身的歌、舞、乐亦具戏曲化。法事音乐的大部分程序项目能在湘楚地区的丧葬法事中找到结构格式相同或相似者。“re—do—la三声腔”在湘楚地区的民歌中大量存在,可能是受湖北三声腔的影响而形成。【长歌】格式的扩展形式频繁出现在湘楚民歌中,【拜忏】格式的音调遍布于湘楚、百越地区。湘桂走廊丧葬音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常将其他乐种的元素收归己用来丰富自身,汇聚了湘楚、三苗、百越音乐的因素。这是湘桂走廊作为人口迁徙、文化交流通道,所带来的多元文化长期碰撞、交融,然后积淀的见证之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