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向山而歌: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9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2730837
  • 作      者:
    颜铁军曹正钰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作者简介
颜铁军,湖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一带一路”音乐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湖州市音声资源数据挖掘与智能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方向负责人。蒙古研究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厅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厅级项目多项;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黄钟》《乐府新声》《音乐探索》《民族艺术研究》《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东北森林号子是一种古朴而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化。作者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音乐学等多个学科层面,对东北森林号子的自然与历史背景、号子的文化承载、木帮社会结构与音乐关系、山林民间信仰、号子曲调音乐、号子头人类学考察、号子艺术转向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为学人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为人们认识、了解、研究东北民间音乐乃至民俗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
展开
目录
绪论
导论
第一章 自然与历史:东北森林号子的生存语境
第一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自然依存
一 万众瞩目的长白山
二 高高的大兴安岭
三 蜿蜒逶施的小兴安岭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历史存续
一 松散的自然采伐时期(前1600-前776年)
二 有计划的宫廷供给时期(前776-1840年)
三 无序的疯狂采伐时期(1840-1949年)
四 适度采伐与恢复时期(1949年至今)
第二章 身人木帮:东北木帮文化及其历史衍变
第一节 东北森林的采伐文化
一 采伐行为的社会前提
二 采伐工具的历史演进
三 采伐方法的时代创新
第二节 东北森林的运输文化
一 古老运输的历史延续
二 运木工具的时代创新
三 机器工业的时代文明
第三节 东北森林里的运木文化
一 人力运木的主要因素
二 人力归楞的时代变迁
第四节 东北江河的流送文化
一 东北江河的流送历史
二 东北江河的流送过程
三 江河流送的文化
第三章 名从何来:东北森林号子的类型划分
第一节 号子类型划分的前期基础
一 前人的研究足迹与成果
二 东北森林号子分类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分类的探讨
一 空间转化分类法
二 身体动作分类法
三 劳动工具分类法
四 声音分类法
五 喊号节奏分类法
六 流送性质分类法
七 质量分类法
八 族群分类法
第三节 号子命名的文化解析
一 自然化倾向
二 身体化倾向
三 符号化倾向
四 结语
第四章 木帮金字塔:木帮社会结构及音乐表现
第一节 木帮社会的生存背景
一 笼罩木帮的政治之网
二 紧密联系的经济关系
三 盘根错节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木帮社会的金字塔结构
一 几个木帮称谓的解释
二 木帮社会的结构分析
三 木帮社会的差序格局
第三节 木帮巴图鲁的文化解析
一 木帮巴图鲁古今关联
二 木帮巴图鲁的社会认同
三 木帮巴图鲁的音乐表现
第五章 回归生活:林中人的信仰与号子生活化
第一节 东北森林的神灵谱系
一 沟通天地的神山信仰
二 繁衍生息的神树信仰
三 氏族强大的动物崇拜
第二节 东北木帮的祭祀习俗
一 木帮的始祖崇拜
二 木帮的祭祀仪式
三 木帮的禁忌
第三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情感表达
一 忧郁的林中人
二 苦难中的狂欢
三 一路走一路唱
四 结语
第六章 多声交织: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 森林号子曲调形态
二 森林号子的节拍形态
三 森林号子的调式调性形态
四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结构形态
五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织体形态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音乐形态的文化成因
一 劳动方式决定音乐形态
二 社会互动中多声思维的形成
三 文化传播中曲调的相互融合
四 即兴性的音乐表达
第七章 寻找号子头:东北森林号子的人类学考察
第一节 桦甸的号子头
一 给毛主席纪念堂选木头的李玉安
二 街头的田野:信子
三 木帮里的配搭小强
四 不会唱号子的大杠头孙喜贵
五 喝酒就爱唱的号子头王再勇
六 梅兰芳式的号子头刘玉河
七 走哪都当号子头的于久波
第二节 白山一带的森林号子头
一 大阳岔里回响的号子
二 放山老把头崔长安
三 松山河林场伐木工姜言生
四 守望大山的号子头庄玉林
第八章 走向艺术:东北森林号子的现代转向
第一节 森林文化的红色印记
一 森林文化的红色积淀
二 红色文化的音乐表现
三 林区三唱的红色之巅
第二节 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一 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二 音乐风格的新走向
第三节 现当代的多样化呈现
一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二 内容表现的多样化
三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