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的本质》:
但是,“生成”与熵变的联系不能这样理解。世界的随机因素的变化将在神经末端传导一个脉冲,使得心灵创造出一个关于它在转动电影机转轴的想象以回应这个刺激,这显然是不充分的。除非我们完全误读了我们外部世界的意义——采用进化和进步等术语而不是静态的延展来解释这个意义,我们必须把“生成”的感觉视为(至少在某些方面)决定它的物理条件的真实的精神洞察。不管我们是处理“生成”的体验,或者处理光、声、味等更为典型的感觉体验,非常真确的是,始终必须存在某些点,在物理实体穿着新装出现在我们心灵的地平线之前,我们会在那些点上看不到这些物理实体。但是,如果能够获得这样的体验,即这种精神认识的奥秘能够解释为洞察而非想象的构造,那么,它就应该是“生成”的体验了,因为在这种情形下,精巧的神经机制不会介入。在意识感到正在过去的瞬间时所读出的东西恰巧位于意识之外,然而,即使我们有理由把我们的活生生的颜色的印象看作洞察,也洞察不到电磁波,因为这些印象停留在视网膜上,与意识还相隔甚远。
我深恐普通的读者,对于我将要做的有关客观世界运动特性的又长又拗口的讨论要感到不耐烦:这烦人的一切到底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不即刻假设“生成”是一种在“自然”构造中根本包含的单向结构?心灵是这种结构的认知(正如它是物理世界的其他特色的认知一样),把结构理解成时间的推移——它的实际性质的很正确的认知。作为这种单向结构的结果,随机因素在组织粒子的方向上稳步增加,由此很方便地给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实验准则来确定组织粒子的路径。但是,正是组织粒子本身而非组织粒子的结果是“生成”的直接的物理学对应物。要找到这个假说的严密的证据有困难,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通常还是对立足于似是而非的假设感到满意。
事实上,这是我希望提倡的一种意见,但是“普通的读者”可能并不欣赏这一点,即在物理学家能够认承认它之前,必须面对科学方法的极限及物理法则的根基等复杂的情形。援引似是而非的假说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是一回事,援引它来赋予我们的外部世界以显著的或有目的的意义,不管那种意义在我们的意识本质中是怎样强烈地为某种东西所坚持着,这又是一回事。从科学研究方面来看,我们仅仅意识到随机因素从世界混乱度最小的一端到混乱度最大的一端的逐步的变化,就其本身,不能给出臆测任何种类的运动学意义的根据。此地所提倡的观点相当于一种认可,即通过秘密之门看外界的意识,能够通过直接的洞察学习物理测量所不能揭示的世界的根本性质。
对于想要把属于我们本性的精神体验和身体体验的领域连通的任何企图,时间都占据着关键位置。我早先提到过,时间进入到我们意识之中的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感觉器官与物理世界的其他实体相联系,另一种是通过秘密之门直接进入意识。物理学家的探究方法是通过辅助精密仪器使得我们的感觉器官更敏锐,他自然不会善待各种形式的迷信空想都毫无遮拦地通过它进去的秘密之门,但是他是否准备将那些通过秘密之门到达我们的有关时间推移的知识舍弃,而自身满足于从所有运动性质的被削弱后的感官印象所推定的时间呢?
无疑,有些人将答复说他们是满足的。对于这些人,我将对他们说——把时间的运动的性质反转过来(如果时间的运动性质对大自然没有多重要,那你们就可以自由地这样做了),显示你们的良好的信念。正因为发生了这种变化,给出一个宇宙从混乱度高的状态转变为混乱度低的状态的图景,每个步骤都显示出非随机性逐步战胜了随机性。如果你们是生物学者,就要教我们,“自然”如何从人类及其他无数的原始生命形态中在时间的进程中演化出阿米巴的非常简单的结构。如果你们是天文学者,就要告诉我们,光波如何从空间深处匆匆而来并在星球表面聚集,复杂的太阳系是如何展开自身形成平展的星云。
……
展开
——克罗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