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精)/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8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423498
  • 作      者:
    李冬琴|主编:张来武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取代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资源。明确认识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是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增进绩效和创造价值的前提。
  《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智力资本的战略资源属性及其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提出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我国企业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等实证方式研究智力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运作绩效和人员效能的关系,尤其注重分析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软科学研究丛书: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绪 论
  伴随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过渡,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作为战略资源知识,对企业的影响不断加深(Drucker,1993)。以知识为核心的智力资本在企业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Teece,2000a)。
  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人类自20世纪后期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商业环境变化日趋动荡和复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带来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过程的加速度重演、消费者需求热点的频繁变换等因素革命性地摧毁企业竞争的原有规律,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随着环境突变而迅速消失的案例屡见不鲜。正如帕沃夫斯基(2001)所言,当前企业不仅要重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即熊彼特之创新)带来的挑战,更要重视商业本身内在逻辑的根本变化以及企业控制的资产的根本变化。
  工业经济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征,企业必须关注物质资源的变化。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引领下,物质资源的相对重要性日益下降,而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迅速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人的智力和物化在产品中的知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
  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呈现出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增加1倍、性能提升1倍的发展趋势(摩尔定律)。企业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知识的投资回报率越来越高,组织知识可快速、大量地交融,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加速出现反过来使企业更加依赖于知识。因此生存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必须关注信息和知识资源对组织经营和管理的作用变化。
  从近年来美国和欧洲10国工人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知识工人的数量不断增长,而生产工人的数量在不断下降。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由于数据收集问题,欧洲国家主要收集了英国、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芬兰、德国、荷兰、挪威、瑞典、瑞士等10国数据
  从企业的价值构成看,无形资产占企业价值的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崔也光和赵迎(2013)的统计,英美等国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均保持在20%左右。纳斯达克市场是这一比重最高的市场,2007~2011年无形资产/总资产的平均值超过22%。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2007~2011年来保持在20%的水平,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2007~2011年平均值为17%。Blair和Wallman(2001)研究了1978~1998年数千家非金融企业的资产组成,发现:1978年,公司约80%的资产为有形资产;到1998年,无形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80%。对于这样的公司而言,有形资产已经不再是其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Sullivan et al,2000)。
  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 IC)是组织知识在组织中的人力、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多层面反映。管理以知识为基础的智能(智力资本)的能力成为在这个时代生存的企业的关键技能(Quinn,1992)。奎因(Quinn,1992)指出,具有有效公司战略的企业组织越来越依靠智力资源的开发和部署,而不依靠物质资产管理。“当一个公司越来越关心它自身以及供应商的内部知识和服务技能时,它会发现其管理重心在偏离对财务和物质资产的监督和部署,而倾向对人的技能和知识基础的管理,倾向对公司内和供应商的智力的管理。”因此,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奋斗的公司需视自身为学习型组织,追求知识资产(智力资本)的持续提高(Senge,1990)。不能增强智力资本的组织将无法生存(Antal et al,1994)。
  任何理论研究都源自实践和理论领域的召唤。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亦是如此。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首先起源于理论和现实领域出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了对现有理论不足和实践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的需要,推动着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众多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净资产价值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如何解释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
  许多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异,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去甚远。若以市场价值/账面价值(M/B)的高低反映市场定价与公司账面价值的差异,勒夫(Lev,2001)对1970~2000年标准普尔500公司的市值账面比进行的研究发现该比率平均值在30年间不断上升,1990~1995年标准普尔500指数市值账面平均值为20左右,1996~2000年上升到35~5。图02显示,2000年后,伴随全球金融危机、股市下跌,市值账面比不断走低,但仍维持在20左右,即市场价值约为公司账面价值2倍。许多学者提出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存在的差异不能用传统会计标准下记录的无形资产来完全解释,也不能用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解释,它应该是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的价值(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Roos et al,1997)。Hulten和Hao(2008)还对无形资产能够解释市值账面比的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合计能够解释75%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加入后,也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负债比率。以这些观点为基础,智力资本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智力资本研究始于斯维比(Sveiby,1986)的著作《Knowhow公司》,此后Teece(1986a,2000a,2000b)、Stewart(1994,1997)、Hudson(1993)、Brooking(1996)、Edvinsson和Malone(1997) 等均发表了有关智力资本的论著(Sullivan,2000),这之后关于智力资本的研究迅速增长。图03为1990~2013年在ABI/Inform(图03中ProQuest)和Scopus数据库中以智力资本为题的文章的增长情况。根据Scopus数据库的数据可知,在过去的23年(1990~2013)里,关于智力资本的文章数量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Serenko等(2011)在分析了知识管理/智力资本领域的11本期刊2175篇文章的基础上,提出智力资本/知识管理学科是一个年轻且有吸引力的学科,在学术领域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更明显些。
  智力资本在实践领域的发展得益于许多有志于运用已有的智力资产盈利的公司,这些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汇总如表02所示(Sullivan,2000)。这些公司的智力资本管理努力使智力资本从理论研究走向管理实践,智力资本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众多公司、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对智力资本管理实践的热烈响应证明了智力资本理论的实践意义,也反映出智力资本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存在某种脱节。智力资本理论经历逾十年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在其理论体系、内容构成、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尚未形成普遍共识。目前智力资本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三个领域,即辨析智力资本概念、明确智力资本构成和提出智力资本度量工具与方法。
  时间事件
  1991年斯堪迪亚保险有限公司(Skandia Insurance Company Ltd)组建了第一个智力资本办公室,任命艾德文森(LEdvinsson)为该组织的智力资本副总裁。该公司推出斯堪迪亚导航器(Skandia navigator)模型。
  1993年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任命高顿·派特拉什(Petrash)为智力资产管理部主任,尝试寻找以前可能被忽略的创新成果,并将最具盈利潜力的专利选择出来,加以开发。
  1994年世界上约有12家公司开展了利用其智力资产创造利润的公司。
  1995年智力资本管理领域非常活跃的8家公司包括道化学公司、杜邦公司、霍夫曼拉鲁什公司、斯堪迪亚公司、惠普公司、休斯空间系统公司和法律和经济咨询集团。和学者一起讨论智力资本概念及其相关问题。
  1999年公司代表与学者共同成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大会,一年时间内30家公司代表研讨了3次。
  此后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也加入智力资本研究的行列,如OECD、澳大利亚工业、科学与资源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机构以研讨会、专门课题等形式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多企业加入智力资本管理的行列。
  理论研究中,学者普遍指出,智力资本和企业市场价值、股票价格、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智力资本能够构建和保持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超额绩效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等同起来,因此在本书中,一些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解释的理论也被包含了进来。一般认为,判断企业是否获得超额租金或竞争优势的标准是绩效,尽管不同的学者对竞争优势的定义各不相同(芮明杰和方统法,2003)。McGahan和Porter(1997)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Basanko等(1996)认为,“当一个企业的表现超出该产业的平均水平,就可以说它具有竞争优势。”因此笔者把企业的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业绩同企业竞争优势等同起来。竞争优势与企业超额绩效的关系还可参考Powell(2001)的分析。(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Stewart,1997; Youndt and Snell,2004;Brennan and Connell,2000),但是就笔者所涉猎的文献而言,系统论述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很少,研究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更属凤毛麟角。当前智力资本理论研究中,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和领域研究智力资本的“是什么,为什么”的这个属于起始阶段的研究问题,主要研究目的是认识和理解智力资本对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贡献,Petty和Guthrie(2000)呼吁现在需要进行理论发展阶段的工作了,即确立智力资本的合法性、实证检验论点。Choo和Bontis(2002) 也认为,智力资本的经验研究应该加强,因为扎实的经验研究结果对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学者张炳发和万威武(2001)同样指出,从国外的知识资本评估的研究来看, “    知识资本与企业绩效和组织关系研究的较少。”
  而从企业角度分析,那些对于智力资本管理和开发感兴趣的企业,首先需要确认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明确认识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显著影响是进行智力资本管理实践的前提。
  本书以企业层面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智力资本构成要素的关系,全面阐述和验证智力资本与企业财务绩效、运作绩效和人员效能的关系,检验智力资本的测量模型,认识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为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本书将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展开系统的研究,试图在评述智力资本的内涵和测量以及企业绩效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阐明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构建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概念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
  根据本书的研究主题,笔者拟依以下思路研究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关系:①根据智力资本的结构,定量实证研究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验证智力资本是否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影响。②由于智力资本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书还着重研究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阐明该研究对于资源观理论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企业管理的启示。③对智力资本领域进行拓展研究,探讨智力资本、组织学习、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④从智力资本管理角度研究智力资本管理框架,提出增进企业智力资本,提高企业绩效的策略。
  ……
展开
目录
总序(张来武)
绪论 
第一章 智力资本的概念辨析 
第一节 智力资本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智力资本与无形资产、知识资产的比较 

第二章 智力资本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智力资本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智力资本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智力资本的度量 
第一节 智力资本要素度量模型 
第二节 智力资本综合度量法 
第三节 智力资本度量方法的比较 

第四章 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 
第一节 外部因素的作用 
第二节 企业内部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 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特征 

第五章 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理论 
第一节 智力资本与资源观中的资源 
第二节 智力资本:企业的战略资源 
第三节 基于智力资本的企业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六章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模型与假设 
第一节 研究模型 
第二节 智力资本要素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 
第三节 智力资本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第七章 研究变量与问卷数据 
第一节 研究变量 
第二节 问卷设计 
第三节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 

第八章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测量模型 
第一节 测量模型的检验 
第二节 信度、效度检验和相关分析 

第九章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结构模型的检验 
第二节 路径分析与效应分解 

第十章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关系:基于实证的讨论 
第一节 智力资本要素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第二节 智力资本要素的交互作用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十一章 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引申问题 
第一节 学习导向、知识管理与外向型企业的绩效 
第二节 组织文化、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 
第三节 国家智力资本对GDP的贡献 

第十二章 增进企业绩效的智力资本管理 
第一节 智力资本管理框架 
第二节 智力资本常规管理策略 
第三节 智力资本重点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