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眼读史》:
如果我们暂不研究捐纳在吏治问题上所产生的弊端,仅就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方面讨论捐纳的作用,那么捐纳犹如一种有回报的调节税,对平衡社会各方面的物质和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如现代对捐资兴办学校、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的各方面人土给予相应的荣誉职务和称号一样,是一种对税外财富的有效调节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卖官爵求利,百姓纳利求官爵”的名利可转换原理。古人常说的“破财消灾”,正是反映了这一名利可转换的哲理。至于当今某些学校以捐资办学为名变相出卖班干部“官职”,则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史·无·前·例”的腐蚀。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就以《周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在全社会推行官爵本位的等级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官爵大小、职位高低有关,以至于一个人死后的棺椁规格、坟墓结构、丧葬礼仪都按官爵等级享受。如汉朝以《汉律》的形式规定,诸侯王坟高按等级最高为八丈,最低为五丈,列侯坟高四丈,官内侯三丈五,官内侯以下官吏分别是三丈、二丈五、二丈,庶人一丈五,凡违例者,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上帝是公平的,人世间除了在生理构造上有特殊素质的歌星、体坛明星、艺术家等以外,一般人名、利和自由三者不可兼得,就是在自然界,挺拔的针叶林和茂盛的阔叶林,其挺拔和茂盛也不能得兼。有名者如孙中山一类的政坛人物就不可能有太多的财富,若著名文人杜甫、蒲松龄之辈,一生穷困潦倒,更无财利可言;有巨万资产之富商却往往被社会大众指着脊梁痛骂为不仁不义;官居高位却千方百计欲求名利双收者,有如清乾隆年间的大学土和坤,最终以贪赃之罪而被诛杀,现今江西胡长清之流就是此种下场的败类。如果他们能有张学良、林则徐之认识,他们的下场就不至于如此了。笃信基督教的张学良曾说过:“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厚,富贵如浮云。”清代林则徐强调子女自立自强,他作了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作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作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些话感人肺腑,寓意极其深刻。至于社会上最为自由的乡间农民可以高卧山野,却无名利可言,故古人有“山寺日高僧未起,算计名利不如闲”的诗句。
……
展开
——刘仲藜
翁礼华对财税史涉猎甚广,研究有素,说起来旁征博引,头头是道,颇有兴味。
——项怀诚
翁礼华的作品突出的特点是,打破了政治化的思维定势,代之以经济眼光、文化眼光,这就多了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展现出新颖的面貌。
——雷达
翁礼华是个智者。他的智慧的很大一部分构成,是他的渊博。他的博学的很大一部分构成,是他的财经领域。以财经角度入手进行把握和思考,其实是研究中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本原的方式,打个比方,就像临床上使用心电图。
——黄亚洲
翁礼华用文学的形式从财经视角激活了我们的历史观念、认识和图像(想象),使历史成为一种特定的知性(财经)和感性(文学)的结合体。这也可以说是实践了当代散文写作的一种可能。
——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