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拾遗:景德镇瓷业习俗》:
黄家洲原名王家洲,是何家洼西侧的一块洲地,据说是乾隆皇帝私访景德镇于此处登岸而得名。相传很早以前,这块洲滩上长满了竹子,没有人烟,只有一座叫竹林庵的小庙。后来,这里来了一批都昌贫民,利用竹林,以花篾编织瓷用花篮为生。竹子砍光了,这批贫民在洲地贩卖下脚瓷器。因来往船只很多,生意倒是兴隆。
时至清初,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不少客商因贩卖瓷器而发了大财。他们为了长驻景德镇,以地缘为纽带,纷纷建造会馆。其中苏州和湖州人联合,在王家洲东侧建造了气势恢弘的会馆,名日苏湖书院。苏湖书院的首事徐纪纶、沈大仁觊觎着河边洲地,企图进一步扩展会馆领地。于是,他们带了一份厚礼,拜会了浮梁知县方宏智、县丞薛成绣。在他们的默认下,徐、沈二人修改了地契,并命人设置界桩,最后一根界桩居然插到了河边。同时贴出告示,略云:凡界桩以内皆为会馆地盘,全馆将逐步扩建之。凡在本会馆地盘上搭棚做买卖者,须向会馆交纳地租云云。洲民们看到祖辈们经营的土地被占十分生气,在洲民冯长先的带领下,大家将所有告示撕得粉碎,将所有界桩拔起,将河边的界桩旗杆折成数节。会馆的打手前来抓人,冯长先等便与他们厮打。徐纪纶命打手全上,于是将冯、周等人扭到县衙。县丞薛成绣责令每人各打四十大板,厉声说:“再若聚众闹事,定当重罚不饶!”第二天,徐纪纶派人重设了界桩,重贴告示。不久,在洲地中央建起了戏台,戏台前面竖起了一根丈高的旗杆,旗杆上挂有苏湖书院的彩旗。洲民们早就气得牙齿格格响。冯长先再次带领洲民将戏台推倒,将旗杆砍掉。会馆的打手也倾巢而出,与洲民扭打成一团。徐纪纶见事不可为,便命令打手撤回会馆。这时大批县署的衙役过来准备抓人,冯长先、周以升挺身而出,为维护洲民的利益而被带到会馆。
在紧急情况下,一个叫黄大毛的站出来,带领众洲民,用砍竹刀砍倒几棵大树,然后猛烈冲击会馆大门,以营救冯、周二人。不一会,大门被冲开了。大家冲进大院,只见冯、周二人被捆在高台上,衙役拿着雪亮的砍刀,架住二人的脖子。徐纪纶厉声说:“县太爷有令,洲民们若再闹事,先将冯长先、周以升就地正法!”冯长先大声说:“乡亲们回去吧,到了县衙,我二人就是死,也要把洲地争回来!”洲民们唉声叹气地退出了会馆。
洲民们三打王家洲一事,引起了旅景都昌人的关注。会首们来到洲地,将王家洲的历史和现状写成状纸,交与黄大毛等人,交待说,省里不准,就告到京城刑部。
果不出都昌会首们所料,浮梁县署早有公文到省。洲民们只好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头顶状纸,一字排开跪在刑部门口。刑部尚书闻禀,心里思忖:万岁爷喜欢瓷器,现在出瓷器的景德镇状告到北京,其中定有蹊跷。他一边安抚洲民,一边派人前去景德镇查办。查办结果,洲民所告属实。于是刑部判定:苏湖会馆首事仗势欺人,霸占洲地。徐纪纶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沈大仁杖一百,徒刑三年。浮梁知县方宏智、县丞薛成绣由吏部革职查办。苏湖会馆退回到原界址,洲滩仍由洲民卖瓷。
洲民们为庆祝胜利,在原戏台处重搭戏台,在原旗杆处高竖天灯。从年底起,台上演戏,空出场地滚龙灯、舞狮子、打蚌壳、赶旱船,一直闹到元宵节。
以后洲民们约定俗成:腊月二十三,洲民将竹棚迁往河边墩头,空出场地尽情玩耍,或滚龙灯,或舞狮子,直闹到来年二月初一,竹棚迁回洲地,才开始做瓷器生意。据说黄家洲舞的狮子与别处的不同,有一只是黑色的,另一只是黄色的,取名叫“乌一黄二”。
人们只要看见这两种颜色的狮子灯上了街,就知道是黄家洲的狮子灯来了。
这王家洲为何叫成黄家洲,相传因取得这场官司胜利的洲民首领姓“黄”,大家约定俗成地把王家洲改称“黄家洲”了。后来,洲上的都昌人成立了“破碗公司”行会,规定只有入了会的洲上提篮走洲人,才可以到窑户家或瓷行收购次品瓷(破损的瓷碗),到洲店进行加工后再在洲上贩卖,这成了洲上人的专利。《陶阳竹枝词》亦有描述:“轻灵手段补油灰,估得明堆又暗堆。好约提篮小伙伴,黄家洲上走洲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