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士 1
※ 原文
入国 2 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 注释
1 亲士:亲近贤能之人。2 入国:“入”疑“乂”之形误,乂国即治国。
※ 译文
治理一个国家而不关心贤士,那么这个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德的人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不会尽心尽力辅佐君主。没有比任用贤能的人更急迫的事情了,没有贤德的人才,就没有人与国君一起谋划天下大事。怠慢贤才,轻视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事,那是从未有过的。
从前,晋文公曾经长期流亡国外,而后来成为天下盟主;齐桓公也曾出走国外,最后称霸诸侯;越王勾践受过吴王战败的受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个国君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扬名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的国家曾遭受困境、个人曾蒙受奇耻大辱的缘故。最高明的当然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但能反败为胜,有所成就,这才叫善于用人。
※ 原文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 1 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是故偪臣 2 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 3 之臣,上必有詻詻 4 之下,分议者延延 5, 而支苟 6 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暗,远臣则唫,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 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 注释
1 内:依俞樾校,读“纳”(即“退”的意思)。2 偪臣:权臣。3 弗:通“拂”。 违背。4 詻(è)詻:同“谔谔”,直言争辩。5 延延:通“炎炎”。各执一词不退让的样子。6 支苟:互相谴责。
※ 译文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是没有安定的居处,而是自己没有一颗安定的心;也不是我个人没有足够的财产,而是自己没有一颗满足的心。”所以君子要自己勤于操劳,做那些难办的事,而让别人承担容易的事;一般人则恰恰相反,常常自己办理容易的事情,而把困难推给别人。君子得志时不改变他们的志向,失意时能深刻反省,即使处于逆境或于平庸的百姓中间,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自信心的缘故。所以愿意去办那些难办的事情,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没有听说过拈轻怕重的人,可以避免他所厌恶的结果。因此,权臣会危及国君,谄媚的臣下会伤害君长。国君一定要有敢于进谏的臣下,上级一定要有直言进谏的下属,分辩议事,可以激烈争辩,直言无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国长存。大臣如果只看重自己的禄位,而不进谏,国君左右的人都默不作声,地方官员也闭口暗叹,那么百姓的怨恨就会郁结于心。国君身边的那些谄谀奉承之人,好的建议、主张都被他们拦截了,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夏桀、商纣不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贤士吗?结果呢?自己被杀而且丧失了天下。因此说:送给他国家重宝,还不如推举贤德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