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行(第1辑)/西安道教文化丛书》:
“两行”脱胎于庄子的哲学思想,是东方文明多元共生的经典表述,意指两种文明既有差异,又互为动力,从而与“休乎天钧”的万物一样,繁荣昌盛。《庄子·齐物论》有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中华文明的源头经典当首推《易经》。《易经》是儒道两家共通的经典。早在7000年前,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一画开天,八卦初诞。经文王、孔子等圣人发扬诠释,《易经》灿然大备,后人以其得窥天地之玄,造化之妙。在漫漫5000年文明史中,儒道两家都源自于中国本土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古代宗法宗教的祭祀,均为儒道两家共同继承。2500年前,当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弱肉强食,弑君杀父(弑君者36,亡国者52)。士人不忍伦常尽毁,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明的高峰时期。在诸子百家之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两位思想家,无疑是老子和孑L子;渗透最深、流传最久的学派,无疑是儒家和道家。儒道两家相比,儒显道隐。儒家名声显赫,在2000多年中居于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地位,是政治、教育和道德领域的指导思想;道家崇尚清静自然,无为而治,与社会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具有隐士派和浪漫派的风格,在大部分历史时期处于在野的地位,但它形成一股强大的潜流,扩散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凡有儒家的地方便有道家与之对峙和互补。所以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儒显道隐,外儒内道,道中有儒,儒中有道,自为而相因,相克而相生,成为中国的文化之“道”,因此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民族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当此盛世,对道教而言既是时代挑战又是历史机遇,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事关道教兴衰存亡,也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复兴。道教作为根植于中华沃土的唯一本土宗教,其教理教义、仪式仪轨都与中国人的传统思想、民俗礼仪水乳交融,难分彼此。老子早已说过“百姓日用而不知”,这正是道教的特质。但是,在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或者佛教文化,而忽视了道教的重要价值,忽视了在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儒道之间的合力与张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儒道两家都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和缔造者,儒家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大多数处于执政的主导地位,道教往往以在野的姿态对儒家提出批判或建议,刺激着儒家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以来,儒家思想虽然早已深人人心,但是丧失了传承的载体,作为同根同源的道教应当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援儒人道,这样既可以丰富道教的思想内涵,又可以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援儒人道并不是吞并儒家,而是与儒家并行不悖,像两条腿一样前进,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合力与张力,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历史上,有很多援儒人道、儒道互补的例子。北魏时期,寇谦之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说:“道以冲(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生,华英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姓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强调儒家“中和”思想的重要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