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 瞒天过海
※原文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
人在防备周密时,更容易思想麻痹、意志松懈;对于司空见惯的事情,人就不会产生疑惑了。密谋往往隐藏在公开的事物里,而并不与公开事物相对立。最公开的事 物中往往隐藏着最秘密的阴谋。
※按语
阴谋作为,不能于背时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如 :开皇九年,大举伐陈。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大列旗帜,营幕蔽野。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而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若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因袭南徐州,拔之。
※译文
施行秘密的谋略,不一定要在无人的地方进行。在深更半夜行窃,钻进僻静的巷子里杀人,都是愚蠢、鄙俗之人常干的勾当,真正的智谋之士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开皇九年,隋兵伐陈,便是运用“瞒天过海”的典例。隋将贺若弼统兵驻防江岸,每次移防时,他都把部队调往历阳城集中,并且大张旗鼓,营帐蔽野,声势浩大。第一次时,陈国以为隋将大举进兵,便调集全国兵卒准备迎战。后来发现隋军只是在移防,陈国便把军队遣回各地。隋军后来屡次移动部队,陈国便习以为常,不再戒备。贺若弼趁机挥师渡江,陈国居然未曾察觉。隋军因此攻下南徐州。
※计谋精解
“瞒天过海”,实际上是利用人们对待社会现象的习惯定势,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熟视无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乱真。具体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装作就要采取行动,使对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实际上却不采取任何行动。如此反复伪装,使对方误以为这仅仅是虚张声势,而慢慢怠于警戒。这时即刻抓住对方的疏忽,乘虚而入,置对方于死地。
此计的关键在于“瞒”。瞒得过则万事大吉,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
本计可以理解为以下含义:
(一)以假乱真蒙骗敌人。这是一种被优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敌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动或意图隐蔽起来。此法之所以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虚假的东西很容易制造,而且付出极小的代价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骗效果。
(二)隐藏行迹自由行动。敌人总是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判断我们的意图,根据我们的行踪来对我们施以干扰或进行攻击。如果我们把行踪隐藏起来,那么对方就无法判断我们的行动方向和位置。我们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势“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干涉。
(三)以公开行动混淆视听。将秘密的行动掩盖在公开的行动之下,把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公开的行动上来,而使其忽略在这种公开行动中隐藏的秘密行动。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做到不露出蛛丝马迹,所以我们以公开行动抛头露面,会使敌人失去警觉,这更利于我们实施计谋。
当敌人运用瞒天过海之计时,我们可采取如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怎样隐蔽,总难免会露出一定的破绽,正所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可依据敌人露出的破绽,顺藤摸瓜,见微知著,确定敌人的真实企图。绝不可被敌人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因为对方为了隐蔽自己,总要戴上假面具,一旦发现敌人遮遮掩掩、鬼鬼祟祟,我们就要提高警惕,寻根究底,揭开敌人的虚伪面纱。
(二)及早发现,及时反馈。敌人无论把事情做得多么隐秘,总会露出蛛丝马迹,一旦发现敌人有了新动向或策略行为发生了变化,要及时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绝不能熟视无睹,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在这里,“及时”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发现过晚或是反应迟缓,都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导致最后失去有利战机,追悔莫及。
(三)严密防备,决不懈怠。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对我们的敌人,更要提高防备意识,做到常备不懈,以防不测。敌人善于以假乱真,善于蒙骗,把敌人牢牢置于我们严密的监视和控制下,是预防被敌人蒙骗的最有效的措施。
(四)穷追到底,使敌人的企图无法得逞。一旦发现敌人正在“渡海”或者已经“渡过大海”,我们也绝不要轻易放他们逃走,只要有一丝追上的希望,我们就不要放弃,直到追上为止。追赶敌人要讲究方法,不可死追硬追,要选择捷径。另外,要把 敌人“过海”之后的企图扼杀在萌芽状态。
※智慧谋略案例
一、政治谋略
丁宝桢斩杀宦官安德海
清朝时,咸丰皇帝死后,东太后和西太后共同帮助同治皇帝处理朝政。东太后地位较高,西太后善于权谋,两人面和心不和。
这天,山东巡抚丁宝桢正在书房读书,只见德州知府匆匆跑来求见,而且哭得泪珠横飞。丁宝桢见状,忙问缘故。知府哭哭啼啼地说,安德海曾到他府上索要白银五千两,而且限他三天之内交出,否则性命难保。
丁宝桢明白:安德海的确不好惹,他在西太后那里可是最得宠的一个太监,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但由于他的身份特殊,一般人都惹不起他。丁宝桢决定趁机把这个宦官除掉。
原来安德海私下里得到了西太后的恩准,出宫搜刮民财,但是他并没有皇上的圣旨,也没有太后的手谕。而大清祖训规定:内监不许私自离开京城四十里,违者由地方官就地正法。丁宝桢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条,感觉事情有了转机。因为东太后素来与西太后有矛盾,东太后若是知道了此事,定会降旨斩杀安德海,而西太后明知自己有错,所以也不敢太张扬。
于是,丁宝桢立即命知府去抓安德海,同时将此事禀报了东太后。不久安德海就被抓来了,他见到丁宝桢便破口大骂,因为他以为西太后拯救他的懿旨不久就会到。 可是安德海怎么也没想到,东太后的懿旨来得更快。 丁宝桢拿着东太后的懿旨念道:“安德海私自出宫,出京城四十里,依祖训,就地正法。”安德海一听,两腿顿时软了下
来。
丁宝桢大喝一声:“来人啊!推出去斩了。”
正在此时,忽听有人在门外高喊:“西太后懿旨到!”丁宝桢知道西太后的懿旨 肯定是来救这个太监的。放了安德海,得罪东太后;不放,西太后更是不好惹。他想了一想,命令道:“前门接旨,后门斩首。”说完命人将安德海推出后门。等丁宝桢跑到前门跪听懿旨,安德海的人头已经落地了。
丁宝桢不仅刚正不阿,而且足智多谋。他以大清祖训和东太后的势力为后盾,巧 妙斩杀了作恶多端、背倚西太后的安德海,而且不留余地,不禁让人拍手称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