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文献评述部分已经指出了现有文献的一些贡献以及现有文献的几点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之前有关银行效率的研究都比较早,本文选取的时间段是2008年~2015年,数据是新的。这个时间段基本涵盖了近年来银行系统发生的重要变革。而且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以效率分析为主,研究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量的文章少之又少,本文详细分析了各家银行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
(2)样本看似只有20家银行,但它覆盖了我国重要的银行系统,包含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有的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有的16家上市银行。
(3)以前的很多研究大多数数据都不全,还有很多学者为了弥补数据采用了插值的方法。本文的数据都来自《银行年报》和《金融年鉴》,所有数据都是各大银行公布的原始数据,未经过任何处理,能够更好的反应各大商业银行的效率。
(4)之前的研究大多数都选取几种投入要素,几种产出要素使用单一模型对银行效率进行测度,本文运用不同的模型,从银行盈利能力、银行扩张能力以及银行员工和机构创造收益的能力三个方面,各自选取不同的投入和产出要素对银行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生产率变化,并给出了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量。另外,本文选择不同的投入要素还有一个目的,即突出员工人数和机构数对银行效率的影响,从而分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过多和机构臃肿性问题。
本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以往研究者对银行效率测度的总结,指出测度效率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选择了不同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分别反应了银行不同的能力。二是测度了不同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下的银行效率,并把不同类型银行的效率进行对比,不同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应了不同的模型,指出不同模型下不同类型银行效率存在着很大差异。三是分析了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即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的有效性分析,并进一步指出了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两种特殊的投入指标,即员工人数和机构数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从本文选择的三个模型以及不同类型商业银行之间的效率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方面都占据相当的优势。但是在人力资源模型中的技术效率远远低于其它类型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规模效率低下。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继续发挥其非常优秀的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并努力提高其规模效率。从人力资源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员过多和机构臃肿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规模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削减员工人数和不必要的分支机构,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昂贵的人工,从而提高银行效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上市城商行,尽管在盈利能力和业务扩张能力方面表现已经很优秀,但是比起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稍有差距。这些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联合甚至是兼并的形式取得规模上的优势,从而取得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抗衡的实力,逐渐开拓新的经营范围,进一步提高银行在盈利能力方面上的效率。
从各个不同模型的马氏TFP指数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模型的马氏TFP指数远远高于其它模型,而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TFP指数增长最大。说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过多和机构臃肿性问题这些年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明显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员工人数和机构数这两种投入要素虽然严重影响了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但是对其它类型的商业银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国整体商业银行都应该尽量的避免使用多余的人工,避免增设不必要的分支机构,而尤其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更应该在减少员工人数和削减不必要的分支机构上做更大的努力。
从各个不同模型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技术可以看出,利息支出、固定资产净值和机构数这些都同时存在着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量,各家商业银行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得投入要素最有效的使用,以提高银行的效率,还要使得各投入要素很好的搭配,尽量避免松弛调整量的出现,以防止资源的纯粹浪费。营业支出和员工人数等投入指标存在径向调整,尤其是员工人数的径向调整量非常大,这一方面可以减少一定的该投入指标,另一方面还需从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抓起。各家银行可以雇佣有能力的管理者,从而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还要统筹安排各投入资金的合理利用。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净收入存在一定的产出不足,个别银行的总贷款也存在产出不足,也是就“惜贷”现象。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实现,各家银行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此挑战和机遇下,各家银行应该不断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近些年来,虽然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明显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面对日益缩小的利息差,银行在利息收入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不断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才能不断提升银行利润。另外,个别有“惜贷”现象的银行应该从自身的长远发展着想,尽量发放自身最合适的贷款量从而提升银行的效率。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对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对银行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我国商业银行资源利用有效性及其对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和思路框架
1.3.1 研究的问题及方法
1.3.2 思路框架
1.4 文章难点和创新
第2章 银行效率和生产率的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
2.1 银行效率的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
2.1.1 生产技术的集合表示
2.1.2 产出与投入距离函数
2.1.3 利用距离函数测算效率
2.2 银行生产率的相关理论及其测量方法
2.2.1 测算生产率和生产率水平比较
2.2.2 测算生产率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
2.3 本文使用的模型和数据
2.3.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2.3.2 超效率DEA方法
2.3.3 Malmquist指数
2.3.4 银行分类和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出现差异性原因分析
3.1 引言
3.2 不同研究者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出现差异性原因分析
3.2.1 两个简单的数值例子
3.2.2 银行效率测度出现差异性的一般结论
3.3 选择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对测度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3.3.1 三组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三个反映银行不同能力的模型)
3.3.2 投入产出指标的含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组不同投入产出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我国商业银行效率测度和对比分析
4.2.1 三个不同模型下我国商业银行总体效率情况及排名对比
4.2.2 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效率比较
4.2.3 不良贷款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影响占比
4.3 我国商业银行超效率测度和对比分析
4.3.1 三组不同指标下我国商业银行总体超效率情况及排名对比
4.3.2 我国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超效率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组不同投入产出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生产率(效率动态变化)影响实证研究
5.1 我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Malmquist指数
5.1.1 三个不同模型下我国商业银行Malmquist指数分析
5.1.2 不同银行之间Malmquist指数对比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及其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6.1 引言
6.2 DEA模型中的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
6.2.1 DEA模型中的径向调整
6.2.2 DEA模型中的松弛调整
6.2.3 松弛调整中的产出不足问题
6.2.4 径向调整和松弛调整求解
6.3 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研究
6.3.1 2015年度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表
6.3.2 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分析
6.4 我国商业银行资源(投入产出指标)利用有效性对效率的影响
6.4.1 投入指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6.4.2 产出指标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 章 两种特殊的投入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
7.1 引言
7.2 我国商业银行人员过多和机构臃肿性对效率的影响
7.2.1 两种特殊的投入指标——员工人数和机构数
7.2.2 员工人数和机构数对银行效率的影响
7.2.3 员工人数和机构数对银行超效率的影响
7.3 人员过多和机构臃肿性对Malmquist指数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8.3 本文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1 本文不足
8.3.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