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我国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发源于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既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大幅度提升,与国防相关的民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积累了大量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服务的潜能;同时,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拥有了可观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资源。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军民两大创新体系分离格局没有被打破,军民资源配置效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因此,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系统研究新形势下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规律,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创新体系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科学发展、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书秉承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理念,对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主体要素、制度环境要素等进行了分析。从内容上本书结合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特点,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探索军民科技融合发展建设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按照军民科技创新的要素和流程,分析了我国军民科技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度要素)、军队科研机构(侧重军民科技融合需求的论证)、地方高校及科研机构(知识创新的核心主体)、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军工集团(技术创新主体)、军工科研院所(应用基础研究与国防关键技术创新的主体之一)、中介机构、军民科技产业化园区/平台等创新要素,提出了改革的构想;第三部分,从整体上对当前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程度和建设绩效进行了判断,定量回答了发展的起点和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此基础上对各项改革的优先等级和轻重缓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军民科技融合发展改革路径。同时,附录以公开资料为基础,整理了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管理体制演变历史;还收录了区域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科研单位、教育系统关于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调研报告,从军民融合视角对中美军工集团竞争力研究的报告,以及游光荣在第一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科技成果展览暨高层论坛上的发言。
《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围绕军民科技融合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进行研究,以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着眼军事需求生成、预先研究、型号研制、装备购置以及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等国防科技创新全过程,系统地分析了各创新主体要素,即政府和军队有关管理部门、军队科研机构、高校及地方科研机构、军工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中介机构等在国防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定位、作用发挥、存在问题及成因,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制约军民融合战略产业发展的瓶颈,研究提出了推进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的改革路径。
本书适合于科技创新发展研究、国防科技和军事装备建设领域管理工作者、企业家、学者、科技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阅读。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