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5356860
  • 作      者:
    编者:李长慧
  • 出 版 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部百岁老人的自传。难能可贵的是,老人92岁才开始本书的写作,焚膏继晷,经年累月,一点一滴情景再现,一笔一画认真书写,倾注了老人对岁月的珍重,对生命历程美好的回忆,对人性的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医者仁,仁者寿。百岁老人亲写传奇人生,弥足珍贵。信念坚定,老年后仍能把生命活出精彩。读后,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备受教育和洗礼。

    珍贵的历史照片,有几张是首次呈现,比如,作者的令堂和尊外公与张大千、昆仲合影的老照片;百岁老人再见幼时影像时的画面。

    《绿梳子》是对历史的感性解读,是民国时期口述史的珍贵补充。全书以个人经历为主线,通过真实可信、亲切感人的细节描述,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个人与家庭、社会与人生的鲜活气息。个性化的书写,使人看到了和历史书不一样的历史。


展开
作者简介

李长慧,湖北荆州人。一位不凡的女性,有着传奇的经历,一位为无数人救死扶伤的知名医生。


展开
内容介绍

    《绿梳子》主人公李长慧1920年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诗书世家,其父李宝常早年间即与当时湖北杰出的大书法家张裕钊和杨守敬齐名,以“三楚名士”之誉而名重一时,并为青年时代的张大千所仰慕与推重。

    《绿梳子》这本自传记述了一名弱女子“志于学”而改变命运。作者自幼饱尝人世沧桑,但她自强不息,未读小学而直接念初中,继而16岁独自离家负笈远游;抗战爆发后逃难到重庆,艰难自立谋生;尽管没有读过高中,却仅凭八个月的昼夜补习,终于在录取比例悬殊的情况下考取了中正医学院,并收获了在战乱中萌生的美满爱情。毕业后,她以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煤矿工人服务几十年,曾光荣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全国“群英会”。她的人生信条是:做个好医生,回报所有的人。

    作者以朴实的笔触,呈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艺术与生活之种种,掀开了旧时代大家庭沉重幕帘之一角,传递了内陆商埠城镇近现代化的早期面貌,记录了中国di yi批教会学校的办学新风。而一代学子在抗战中艰难刻苦求学,不仅有著名的西南联大,还有作者履历所至的唐山交大和中正医学院。作者在颠沛流离中屡屡遇到陌生的好心人,闪烁着离乱年代的人性之美;主人公经历的炽烈青春爱情,则不啻为苦难岁月中穿透沉郁阴霾的一缕温暖阳光。

 


展开
精彩书评

《绿梳子》令人惊叹称绝,以致手难释卷,几不能寐。书中zui扣动人心的,是对那个大家庭内部关系的叙述——此即当下议论zui多的所谓“原生态家庭”。我个人体会,她后来一生的自强不息,跟这种人生际遇关系极大。

作者如此高龄能够亲笔写回忆录,对敝地而言,无疑是乡邦文化建设的一件大好事;作为亲历亲见者,对民国时期的乡邦风物,保留下一份珍贵的遗存。

                                    ——陈礼荣  荆州日报社原主任编辑

 

这本书如此吸引我,不仅因为作者是一位不凡的女性,有着传奇的经历,后来又成为一位为无数人救死扶伤的知名医生,并在年近百岁时为我们讲述了久远的故事。我还想说的是,每个家庭都有前辈,每个人的历史都是一部现代史,当这样的回忆录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历史才会以真实生动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李秋生  首都高校教师

 

拜读李院长回忆录感动不已,我彻夜未眠。我为李院长坎坷幼年而悲切,为李院长刻苦坚韧的求学精神所激励,更为李院长与金教授的旷世爱情所感动。盼望着李院长回忆录下集也能写出,让老人家永恒的大爱,高尚的医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全翠兰  中学教师


展开
精彩书摘

十二 作客苏州网师园

我能直接读初中,是父亲的一大骄傲。说来,他到中年之后一婚再婚,无疑是受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陈腐思想的影响,一心想得个男孩。但他毕竟是个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人,尤其是因我的母亲死于难产,他于内心深处愈是无比怜惜我这个有娘生、无娘疼孤苦伶仃的女儿,只不过平日不大从外表上流露出来罢了。

那年暑假,父亲带我出了一趟远门,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着修建沙市中山公园的规划设计,特意到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称著于世的苏州去作前期考察。那次我们父女只是跟着走,父亲说我俩所追随的“东家”,也就是我们这一行的领头人,父亲的好友童五叔。童五叔虽是对我们管吃管喝管起卧,路上的一切开销都归他掏腰包,但他却对父亲毕恭毕敬。我年纪小,不懂大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也跟着父亲任由他给我们花钱。每当童五叔提出要给我买这买那时,父亲只是笑着让我说谢谢,并不特别阻拦。当然,我从小所受的教育,也让我不轻易向人家要什么东西。现在想来,这一趟出行,是父亲可着劲儿地任由童五叔来宠我。这也是爸爸的父爱与补偿吧。

童五叔本名叫童月江,是我家的常客。他比父亲大几岁,父亲说他可是一位奇人。当年辛亥革命时清兵与民军在荆州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是童五叔在双方之间穿针引线促成了和平“光复”。那时,沙市名义上是江陵县的辖地,但县知事除了派人来摊捐收款,其他事概不过问,所以商会拥有较大的自治权。那些年,北军、南军等各派军阀混战不息,不是今天你打过来,就是明天他打过去,几派人马拉锯似的在荆州沙市一带来来往往,抢劫勒索、敲诈摊派,商户和百姓不胜其扰,日子提心吊胆。到三十年代初,童五叔和父亲都已年过花甲,大家就推举当时四十来岁的金荣甫(金传炳的父亲)做商会主席。后来听金传炳说,他父亲最难办又不得不经常做的事,就是应付各路军阀兵马。过来一拨队伍,商会就出面请各家商户出份子钱,比如大户十块、小户五块,收集起来交给他们礼送出境,只要别在我们这里明火执仗、祸害百姓就行。那些军阀人马到处流窜,全都没个长性。童五叔就跟父亲商量,不管谁主政,家乡建设的事情总归由我们具体来做。父亲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讲究的就是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眼见进入民国已是二十来年,可市内仍是一派旧时容貌,人称“道路不平,电灯不明;晴日漫天尘埃,雨时三尺泞泥”。父亲心中早已想该为家乡做一点事。所以,便不再推脱,做了沙市市政建设整理委员会的委员。先前,父亲在川中生活多年,知道成都的最佳去处,是青羊宫、文殊院、杜甫草堂等,而沙市这一带旧时只有私家园林,像什么周家菊园、邓家花园等,外人根本不许进门。如今,民国建立,咸与维新,当务之急,一是解决民生大事,诸如修建大马路、新辟菜市场等,再就是应该新修一座公众游乐园。

当然,父亲选择到苏州,还有一层原因:清末民初之际,父亲尝在四川任职,与四川咨议局议员张善子相知如故。后来张善子和张大千兄弟还到沙市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张氏兄弟从日本留学归国一度寓居上海,随后卜居苏州网师园,不久前特意来函,诚邀父亲前往相聚,以畅怀叙旧。

当时去苏州,坐船顺江走下水先到南京,也得四五天。我们订的是民生公司一条船的一间二等舱。舱内设四个铺位,除了我们三个人之外,童五叔还带了个管家。船到南京,我们一行四人起坡登岸,早已有人在码头恭候。然后在夫子庙旁的“状元境”订下两间客房,逗留数日。在这期间,那位管家奉童五叔的派遣,先行到常州、无锡及上海给童家店铺办货去了,父亲则与童五叔结伴,带我去看了乌衣巷,游了秦淮河。一路上逛进一家大广货铺(百货商店),童五叔还为我买了两身新衣裙,然后便转乘火车

前往苏州。

在苏州网师园,我还闹了个笑话。那天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从大门外引导我们走进园中,父亲让我依大排行分别叫他们张二叔和张八叔。走到他们住的那屋子前面,我见正面当门的匾额中写着“殿春簃”三个大字,小孩子嘴快,当下嘟囔说:“这字儿怎么倒着写?”

因为父亲时常给周边的寺庙庵观写匾额,我见得多了,只道如“大悲殿”、“天王殿”与“祖师殿”一样,都是从右向左写而用殿字压脚,现见这匾额的三个字是从左向右写,所以口没遮拦就来了这么一句。

我一说,张二叔和张八叔都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俩都蓄着一脸的大胡子,笑起来胡子直抖,还说:“说得好,怎么写倒了呢?来,请你爹把它们正过来。”“你这个傻丫头,乱开黄口。”父亲慈爱地拍拍我的脑袋瓜,正色说,“宋人邵雍写诗道,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这‘殿春’指的暮春之意,而末尾的簃就是指这屋子,这样命名可是有来历的。”那会儿,我羞极了。不过从此往后,我说话都十分小心在意,再没有乱开过“黄口”。我想,这都是父亲从小对我的教诲,让我养成的一种良好习惯。

这两个张家叔叔可有意思了,别人家养宠物,都是喂条狗、喂只猫,他俩倒好,喂了一只小老虎叫“虎儿”。听说这个虎儿还是郝梦龄将军专门送给张二叔的,因为张二叔特别爱虎也擅长画虎。后来,郝将军在抗战初期的忻口会战中壮烈殉国,是抗日战场上中国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张善子曾画过十二幅虎为一组,名十二金钗图,何香凝、李瑞清等名家和父亲都为此图题诗写字。

那几天,张家两位叔叔陪父亲去看了不少地方,有时带我坐了车去,有时我就留在殿春簃和他们家的少爷、小姐在一起看书、做游戏。张家的少年伙伴,我记得名字的只有张二叔家公子张比德,和张八叔家小姐张心瑞。

日子过得飞快,我们该告辞回沙市了。临分别的前一天,张八叔还专门请人来给我们摄影留念。临拍前,张二叔又特意牵来了他所珍宠的“虎儿”作陪。

我们回到沙市不久,张二叔由苏州来信,便寄来了这张照片,父亲把它交我,我一直珍藏着,它记录下我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美好时光。可是1940年在重庆的合川诊所被日本飞机炸毁,这张照片从此便与我错失人间。

后来我出外负笈求学,便与父亲聚少离长,直至他去世,我也因战局影响未能由唐山回家奔丧。再往后,工作、家务的双重负担,几十年间我基本上已打消了再重返故土家园的念头。而退休后,又为丈夫的病体难愈而劳碌多年……每每夜半梦回,才又回忆起早年间生活的种种时光。

幸而儿孙们都特别孝顺,时常环绕膝下承欢。他们知道我年高体衰,难于成行,再跟他们去说想要回家,早已成为一种奢望;更何况,亲属们疏离已久,即便回去也是时移势易,家人风流星散。平素孩子们只要在报纸、电视,后来更是从网络中,见到有关荆州、沙市的一星半点消息,也都会收集来让我分享,以告慰我老来的思乡情怀。

至于与我相违已久的苏州网师园殿春簃那张照片,真没想到时隔七十多年后又会跟我相见。那天,儿子四贝从北京回唐山来看望我,带回他从网上下载的一张照片,我一看不由热泪盈眶:那位坐在正中间酸木枝圈椅上的长者,不就是我在梦境中不知见过多少遍的父亲吗?照片中的他,穿一袭夏布长衫,还是那样神闲气定,情态安详,一派儒雅风度;坐在他左侧的就是那位身穿皂色香云纱的童五叔。而我大约刚好去留意张二叔正在逗的“虎儿”去了,垂下眼睑的瞬间,摄影师便按下了快门,不过小女孩的那种羞涩与腼腆的情态,映现得还是挺逼真的。

据说,这张照片的网络始发地,为苏州网师园的网站。我想,那边的照片提供者或展布者要是知道画面中的这个小女孩已时至百岁高龄而她又再次见到这帧旧日影像时,那内心的感受对他们该是何等真诚的谢忱。

——这可是现存于世我20岁之前的唯一照片。

再看这张八十多年前的照片,里面的大人们都已作古:李宝常(1870-1949)、童月江(1867-1944)、张善子(1882-1940)、张大千(1899-1983);而同处一框场景中的张比德哥哥和张心瑞姊妹再赏此图,同样应该会为这一段人间佳话而感慨系之。

……


展开
目录

《绿梳子》缘起

一 生与死挣扎的出生

二 老祖宗的故事和老祖母

三 我的父亲

[附]铭记永生的书房

四 大妈和姨太

五 我的姐姐

六 伯父李宝镛

七 荆楚名士

[附]李宝常与张大千的师友缘

八 我的母亲

九 我的童年

十 儿时一段幸福生活

十一  幼小艰难读初中

十二  作客苏州网师园

[附]凝聚李宝常心血的沙市中山公园

十三  孤身去武汉

十四  应考女高

十五  转到武昌同仁高级助产职业学校

十六  抗战中的四姐妹

十七  从武汉逃亡到重庆

十八  嘉陵江畔

十九  挂牌开诊所

二十  我与刘曼华

二十一 我和金传炳四年后重逢

二十二 踏上去平越艰危旅途

二十三 初到平越遭遇下马威

二十四 准备打道回府

二十五 这样开始了复习

二十六 学习高中功课

二十七 报考医学院

二十八 考试胜利后的欢乐与难题

二十九 择校

三十  从贵州平越到江西永新

三十一 追梦校园——中正医学院

三十二 十二封挂号信

三十三 到校当晚给传炳回信

三十四 第一学期基础课

三十五 六个女生的闺房

三十六 假文凭的风波

三十七 再次写信劝阻传炳来永新

三十八 传炳的数学手稿:组合幻方法

三十九 传炳初到永新中学教书

四十  传炳在宜春中学

四十一 解剖室一场虚惊

四十二 传炳到中正医学院任教

四十三 风雪走长汀

四十四 在江西南昌医院实习

四十五 令人尊敬的老师

四十六 母校回眸

四十七 回沙市看望父亲

四十八 毕业后随传炳到唐山交大

《绿梳子》后续

母亲

妈妈的行医岁月

医院老同事的信

李院长的故事

这才是历史

做好该做的事

代跋:岁月细梳 余韵久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