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境内的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都过春节。春节又是真正的大众节日,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十分重视此节。俗话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春节还是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节日,早已辐射到周边的蒙古、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这些国家也过春节,而且过节的不仅仅是华侨,过节的时间、习俗也是相近和相似的,有的还和中国一样,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期。例如,朝鲜的正月初一,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食品之外,也要祭祖、拜年。越南的正月初一行贴春联和年画、放鞭炮、拜年之俗。日本有正月“三日贺”,实际上就是从中国传入的春节习俗,年前准备好年糕等多种饮食,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用生的食材做饭,亦有饮屠苏酒、拜年等习俗。
一、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一词,古已有之,但含义与今天不同。
(一)春节指春季或立春
“春节”一词原指春季,例如《后汉书·杨震传》:
冬无宿雪,春节未雨。[1]
这里是说去年冬天没下雪,今年春季又没下雨,“春节”也就是春季。
“春节”一词又指立春,例如,宋人文天祥《二十四日》诗写道: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2]
很显然,“小年”——腊月二十四之前三天的“春节”不可能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春节,而是指立春。
正月初一有很多古称,例如“元日”(见《尚书·舜典》)、“正日”(见东汉·崔寔《四民月令》)、“元正”(见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导传》)、“元旦”(见南朝·梁萧子云《介雅》诗)、“年节”(见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但辛亥革命以前,没有人用“春节”来指称正月初一。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二)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废止我国古代的干支(以天干、地支相配)纪年法和帝王纪年法,采用公历(基督纪年,又称西元、西历、阳历)纪年,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将与立春相邻的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不过,这一决定当时并没有公布,而且民国采用的是以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法,1912年为民国元年,公历纪年法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老百姓依然使用干支纪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作出两项决议,一是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亦称“公元纪年法”),公历的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三)春节等同于“过年”
“春节”原本只是“过年”中的一天——正月初一,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过年”包括头年的“小年”“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因此,“春节”也成了“过年”的代名词,从“小年”开始就是“春节”,有的甚至认为,腊八节之后就是“年”,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
[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五十四《杨振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191页。
[2]〔宋〕文天祥着:《二十四日》,〔宋〕文天祥着,熊飞等点校《文天祥全集》卷十四《指南后录》卷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75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