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披露了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拍摄的抗美援朝战争影像、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的烟台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照片等,讲述了一家三代民兵的传奇故事,等等。
且行且珍重
冯克力
今年岁末,山东画报出版社和《老照片》分别迎来了建社三十周年和出版二十七周年。
曾几何时?一家初出茅庐的地方出版社和一套朴素无华的丛书,初试啼声,即响遍大江南北,演绎了一段不大不小的业界传奇。
纪念建社三十周年的活动虽简朴而内敛,却颇见用心,满是温馨,一条“欢迎回家!”的字幅,在寒冬里传递着融融暖意。新老员工与应邀而来的嘉宾们欢聚一堂,度过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抚今追昔,大家无不庆幸出版社生逢改革开放的年代,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为出版社的创业和《老照片》的诞生提供了难得的“天时地利”。毋庸讳言,山东画报出版社和《老照片》,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尤其让大家感念的,还有“人和”。出版社建社伊始,即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鼓励、包容每一个员工的成长与发展。那些年里,也确有不少优秀的图书编辑和出版人从这里脱颖而出,成为了国内业界的佼佼者。在座谈会上,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老员工们多饱含深情,有的竟至数度哽咽,泣不成声……
且行且珍重。
当然,大家也谈到了《老照片》。
被邀请来的嘉宾,当年都对《老照片》的编辑出版、发行传播有过很大的帮助。有道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以《老照片》的成长,此言之传,果不虚也!座谈中,嘉宾们对《老照片》二十多年来的坚持,对其“以图证史”的探索,和鼓励民众以家藏照片参与历史叙事的尝试,给予了高度认同。影像研究者晋永权更提出,《老照片》对平民照片的不懈征集与刊布,大有启蒙之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像民主”。对晋先生的这一论断,包括他的心思,我完全能理解,且心有戚戚焉。只是稍稍觉得,假如把“民主”这一政治意味过于鲜明的词汇换成“平等”,又如何呢?不过影像传布的“民主”也好,“平等”也罢,好在这些《老照片》当年曾筚路蓝缕、孜孜以求的,多少都已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而实现了。
《老照片》创始人汪家明在第一辑的“书末感言”里,曾经说道“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怀旧”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也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智慧,自然也就蕴含着对未来的前瞻,正像山东画报出版社组织这次纪念活动的初衷——“照见未来,致远致美”。
且行且珍重。
罗 勇 张崇岫的抗美援朝战争摄影
闻 溪 跪恩——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母亲杨洪珍
李 泳 与时代共命运的父亲李天民
张晓岚 陪父亲张世英回南开
刘大力 七舅李凤才
金延铭 解读日本京都大学所藏烟台老照片
贺 伟 聆听湮没的警笛声
刘 鹏 20 世纪 20 年代的老北京
牛国栋 济南的冬天
彭守业 “三代民兵”的传奇
吕传庆 回忆我的大学生活
安 震 在深圳特区的日子
秦庆武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无锡经济学研究
于 岳 从“蛛丝马迹”中破解老照片
王 栋 失落的异乡记忆:寻找爱尔泽·海瑟勒
陈 宇 一张清宫内景老照片
冯克力 且行且珍重
封 面 三代民兵的合影(彭守业)
封 二 发起冲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罗勇)
封 三 青岛消防队举行消防演习(云志艺术馆)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