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夜郎:南方丝绸之路与夜郎文化调研文集》:
(三)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
1.人才培养模式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人才培养方式多样,有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传习所培养、师徒传授、家族传授和企业职业培训等,并且相互间的配合也十分密切。
传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学徒制和家族传授,当地企业的创业者和经营者往往是父子或者兄弟,待到企业初具规模的时候,再发动其他亲戚参与进来。在缺乏一个独立的行业协会、统一的行业规范、统一的产品标准地区,这种血缘和业缘关系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自身也在不断完善,比如学徒待遇普遍提高、教学形式逐步丰富等。
高等院校及相关专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从教学上来看,相关院校在既有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调整,编写教材、优化课程、请传承人授课都是较为普遍的经验,为大部分教学点所采纳。新兴了一批专业性强的院校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
2.技艺创新特点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创新既是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更新换代的要求,贵州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技术创新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开始适度地尝试用工业品作为原生材料的替代。比如,制作牙舟陶以往对陶泥进行直接加工,不需要加入任何配料,现在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及适应制陶工艺的发展,会根据不同陶器类型加入不同配料。这种适量的替代并不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制作技法和制作程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种创新应该是肯定的。
其次,引进机械设备,改进工艺流程。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合格率和产品精度,减少化学原材料对人体的伤害等,比如玉屏箫笛在生产低档次产品时就广泛应用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在校对音准时也开始使用机器,大大提高了精准度。
3.工艺美术研究机构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对工艺美术的研究,并开展交流合作活动,比如隶属于贵州科学院的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包括了近20个民族文化产业研发团队;贵州民族大学民族美术学院的陶瓷产学研项目也与贵阳、平塘以及景德镇的8家企业和作坊建立了协作关系。这些研究机构依托于高校,有助于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促进核心技术的发展。从其目前状况来看,其实践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