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打击操纵证券市场违法犯罪的问题与挑战
1.1 我国禁止操纵证券市场法律规定的立法沿革
1.2 问题与挑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路径思考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应对路径
第2章 类型思维——操纵证券市场相关法律的解释路径
2.1 作为类型的“操纵证券市场”
2.1.1 类型的基本特点
2.1.2 类型的中心价值:事物的本质
2.2 类型思维下法律解释的基本问题
2.2.1 解释标准
2.2.2 解释规则
2.2.3 利益衡量
2.3 基于类型思维的解释路径
2.3.1 统一“兜底条款”同质性解释的基础
2.3.2 规范理解和适用法律的方法
2.4 小结
第3章 操纵证券市场的本质
3.1 关于操纵证券市场本质的论争
3.1.1 欺诈说
3.1.2 滥用市场优势说
3.1.3 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3.2 操纵证券市场本质的分析维度
3.2.1 操纵证券市场实践类型的共同特征
3.2.2 禁止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原因分析
3.2.3 影响证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
3.3 操纵证券市场本质的具体内涵
3.3.1 滥用市场优势
3.3.2 扭曲自由公平证券价格形成机制
3.4 小结
第4章 操纵证券市场类型的构成体系
4.1 行为要件
4.2 结果要件
4.2.1 因果关系证明之理论困境
4.2.2 结果要件必要性之争议
4.2.3 结果要件之合理定位:“意图影响”要件的意义
4.3 主观要件:主观故意
4.3.1 主观故意的内涵和外延
4.3.2 主观故意的证明
4.4 违法所得
4.4.1 违法所得的计算起点
4.4.2 违法所得的计算终点
4.4.3 基本计算方法
4.5 构成要件的判断方法:阶层性理论的运用
4.5.1 构成要件判断中的问题:主观故意的过度扩张
4.5.2 建构由客观到主观阶层判断路径
4.6 小结
第5章 交易型操纵的认定
5.1 交易型操纵认定的基本问题
5.1.1 滥用资本优势认定的难题
5.1.2 扭曲证券价格形成机制的认定难题
5.1.3 交易型操纵的基本认定路径
5.2 连续买卖操纵
5.2.1 连续买卖操纵认定的难题
5.2.2 何为连续买卖
5.2.3 连续买卖操纵的认定路径:从结果转向行为
5.3 洗售操纵与约定交易操纵
5.3.1 在实际控制账户之间交易
5.3.2 洗售操纵和约定交易操纵的具体表现
5.3.3 扭曲证券交易价格
5.4 虚假申报操纵
5.4.1 虚假申报操纵认定的难题
5.4.2 虚假申报操纵的认定路径
5.4.3 虚假申报的特殊类型——封涨停
5.5 小结
第6章 信息型操纵的认定
6.1 信息优势认定的基本问题
6.1.1 信息的重大性
6.1.2 主体优势
6.2 利用信息优势操纵
6.2.1 利用信息优势操纵认定的难点及基本路径
6.2.2 判断因素一:信息披露行为的异常性
6.2.3 判断因素二:隐瞒利益冲突
6.3 抢帽子交易
6.3.1 抢帽子交易的主体
6.3.2 公开评价信息的发布
6.3.3 隐瞒利益冲突
6.4 蛊惑交易
6.4.1 发布虚假信息和不确定信息
6.4.2 诱导投资者进行交易并谋取相关利益
6.5 小结
第7章 技术型操纵的认定
7.1 高频交易的市场优势
7.1.1 高频交易的主要特征
7.1.2 技术优势的具体展开
7.1.3 高频交易技术优势的限制
7.2 滥用技术优势操纵证券市场的具体表现
7.2.1 试单
7.2.2 电子抢先交易
7.2.3 塞单
7.2.4 幌骗与堆单
7.2.5 抢占市场最优成交价格
7.3 关于高频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的监管建议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类型思维:价值导向思考下的法律解释——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读后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