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插图版)董志勇教授作品
0.00     定价 ¥ 6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1348666
  • 作      者:
    董志勇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上生动精美的漫画,为读者深入浅出地讲述深奥的行为经济学,让读者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到学习和思考的乐趣。
展开
作者简介
董志勇,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科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评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大学最受学生爱戴的“十佳教师”,教学团队荣获“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曾获高等教育国家 级教学成果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人们很多看似荒诞的经济行为,其实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起亚当·斯密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更加敏感、细腻,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儿。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本来就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主题。行为经济学更深地洞悉了人们思维深处的奥秘,指出生活中“荒唐”决策的本质,探究非理性行为的规律。本书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揭示那些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的逻辑和理论根源。《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插图版)》插入了180多幅精美生动的漫画,更新了案例,以期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消费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在每天的日常消费中,我们都面临各种选择。我们基于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做出的“明智之选”,却往往是有损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这些“荒唐”决策的背后,其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是经济学永恒不变的规律,本书第一部分就将带你解开真相,解析个人在日常消费中的行为误区。

 

 

第一章

钱和钱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

 

 

 

“计划外”账户

一位经济学教授平时总有一些计划外的花销,比如,冲动消费买了一双后来几乎没穿过的鞋子,朋友结婚送了礼金,不小心搞丢了零花钱,等等。这些花销并不是很多,教授也不太在意。可是,正所谓“聚沙成

塔”,每当他用手机银行查账,总会发现自己的户头上“莫名其妙”地少了很多钱,他因此十分不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教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决定每年为慈善事业捐款3万元,并专门为此设立一个账户。每当花费一笔

“计划外”的钱款时,他就从这个慈善捐款账户中扣除。一年下来,这个账户居然有余额。教授最终有没有真正地将余额捐给慈善事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再也不会为那些计划外开支心烦了。

这种做法乍看起来有些可笑——不管是什么账户的钱,都是自己的钱,为什么搁在自己的平常账户里就心疼,搁在慈善捐款账户里就不心疼呢?难道钱和钱还不一样吗?

生活中常常有类似的“自欺欺人”的例子,比如赌场里一掷千金的赌徒、商场里刷卡成癖的卡奴,他们行为的疯狂程度,似乎真的像赌桌上的钱、信用卡里的钱不是自己的一样,花起来不心疼!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节  心理账户:个人财务管理的捷径

不同心理账户里的钱不同

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待各种收入和支出是一视同仁的:在收入上,工资收入、股票红利、彩票奖金,甚至包括赌博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的地位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房子,无论是用现金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也是基本一致的。但是,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认为不同账户里金钱的价值是不同的,对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实 验

2023年夏天,《封神第一部》上映,你准备去电影院一饱眼福,可就在看电影的当天,却出了个不大不小的意外:

意外一:你刚到电影院门口准备买票时,发现之前放在上衣口袋里的70元钱不见了,你还会另外花70元钱买票看电影吗?

意外二:你刚到电影院门口,发现自己几天前花70元钱买的电影票不见了,你还会再花70元钱买票看电影吗?

这两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损失了70元钱的价值。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在意外一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选择买票看电影;而在意外二的情境下,大部分人选择打道回府,等待网络放映影片。

这个实验结果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无法解释的,但用心理账户理论则解释得通:人们把丢的钱和买电影票的钱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丢了的钱不会影响电影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但丢了的电影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就被归入同一个心理账户。

买了新房子,扔了旧家具

新车的音响

王老板经营着一家私营企业,开着一部旧捷达车上下班、跑业务,捷达车虽旧,但性能还不错,就是音响坏了。因此,每次去修车时,汽修店员工总建议王老板更换一套2 000元的音响,但王老板坚持不买,总说:“我又不整天待在车里,更不怎么听音乐、听广播,要那玩意儿有什

么用?”

后来,王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觉得开一辆旧捷达出门太寒碜,于是换了一辆50万元的宝马车。订车后,售车小姐问:“王总,我们这儿最近搞活动,可以以18 000元的优惠价格更换汽车音响,您要不要看一下?”没想到,王老板这次却出乎意料地爽快:“换,给我换最好的!”

王老板的消费选择似乎前后矛盾:几个月前,他还声称自己用不到音响,连2 000元都舍不得花;几个月后,即使新车有音响,他却花18 000元换成了最好的。

我们可以用心理账户理论来解释王老板态度的转变。开捷达车时,王老板需要在一个单独的心理账户中支出2 000元更换音响;而买宝马车时,王老板已经生成一个购买好车的心理账户,并为车支出50万元,后面为更换音响支出的18 000元,也是记入该心理账户的。

因为存在“敏感度递减规律”(参见本书第二章),所以这18 000元给人的心理感觉要比前面的2 000元少。王老板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有个人家里的家具,有些用了十几年他都舍不得换,而一旦买了新房子,这个人往往会毫不吝惜地将旧家具全部换掉,即使有些还挺新的。这些行为与王老板的案例一样,都是不同的心理账户在人们心中起了作用。

心理账户现象为商家指出了一条营销之路——在销售高价商品的过程中推销低价商品和服务,比单纯推销低价商品和服务有效得多。比如,手机商家推出的“加99元多得一个黑科技充电宝”。事实上,我们也许并不需要这个充电宝,但因为我们在“买手机”这个账户上已经花了很多钱,再多花99元钱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感觉,所以往往容易接受这样的“优惠”。

因为心理账户的存在,不同的支出会被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消费者对待不同账户的消费决策是不同的。因此,聪明的商家就要尽量保证自己的产品被划入一个已经存在的、数额尽可能大的账户。在这样的账户中,依据敏感度递减规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消费。相反,作为理性人的消费者,则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时时刻刻注意分析自己的消费决策,判断自己有没有受心理账户的引导,避免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多花冤枉钱。

 

第二节  心理账户如何运行

白马非马,赌资非钱

人们对不同心理账户里的钱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有些账户里的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特别大,而有些账户里的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则很小。因此,基于不同心理账户中金钱价值的不同,人们在这些账户上的投资、消费决策也有巨大的差异。

“输了5美元”

一对新婚夫妇到赌城拉斯维加斯度蜜月。他们花了1 000美元在赌场里玩了一天,结果和大多数来到拉斯维加斯的人一样,他们输掉了全部的赌本。晚上,夫妇俩回到酒店准备休息时,丈夫发现自己口袋里还有一枚价值5美元的筹码,上面莫名其妙地贴着一张写着数字“17”的纸条。丈夫认为这是神对他的某种启示,于是连衣服都顾不上换,穿着睡衣就跑到楼下的赌场里,将这枚筹码押到数字17上。结果,他果真押中,获得175美元;他又将这175美元押到17上,结果又赢了,获得6 125美元;接下来,他如有神助,不断将赌注下在数字17上,并不断获得胜利。几局之后,他的赌金积累到2.6亿美元。然而,当他将全部赌金再次押到17上时,幸运女神却悄悄离开了他,赌局的结果是18,他输掉了所有的钱。于是,丈夫悻悻地回到房间。焦急等待他的妻子问他去哪儿了,他回答:“我又去赌了几把。”妻子问:“结果怎么样?”他回答:“输了5美元。”

这位“传奇睡衣男”曾经一度拥有2.6亿美元,这可能是他想象不到的财富。但是,因为没有收手,他丢掉了这笔天价财富。然而,更为传奇的是,对于这笔财富的丢失,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输了5美元”。人们投到赌场上的钱和平时放在银行里的钱归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如果某人的银行户头被盗了2.6亿美元,他绝对会痛不欲生。但是,由于赌场上的钱被归入一个完全没有价值的心理账户之中,钱再多,在赌徒心中也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人们显然不会为了一个数字的得失而懊恼。

这就是所谓的“白马非马,赌资非钱”。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为一瓶饮料讨价还价,但在买车等大件时往往都要货比三家。这是因为人们在心理上习惯将小钱归在消费账户、大钱归在储蓄账户,所以消费时会区别对待,小额消费时慷慨大方,大额消费时谨慎节俭。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心理账户的例子是信用卡消费。用信用卡消费时,人们往往把控不住自己的欲望,花钱大手大脚,仿佛信用卡上的钱不是自己的一样。这是因为人们在划分心理账户时,会把信用卡上的钱归入一个单独的“信用卡账户”,而在这个账户中,金钱的心理价值较之现金是相对低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这张小小的卡片如此疯狂,沦为“卡奴”。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设置很多心理账户,如养老账户、买房账户、孩子上学账户、应急账户,等等。人们设置这些账户是完全理性和必要的,但不能过了头,过于看重某些心理账户里钱的价值,导致关于这些钱的经济决策过于保守,不舍得用它们进行投资,浪费使自己财富增值的大好机会。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消费行为的非理性陷阱
第一章 钱和钱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 ?
第一节?心理账户:个人财务管理的捷径? ?
第二节?心理账户如何运行? ?
生活小贴士? ?
第二章 保守与冒险——风险条件下的个人行为? ?
第一节?给决策找一个标杆——参照依赖? ?
第二节?损失>获得? ?
第三节?几何级和算术级增长——敏感度递减? ?
生活小贴士? ?
第三章 被营销改变的选择——行为营销经济理论? ?
第一节?看上去很美? ?
第二节?什么改变了你的偏好? ?
第三节?悄悄改变的心理账户? ?
第四节?你是怎么被说服的? ?
生活小贴士? ?
第四章 启发和偏差——什么影响了你的判断? ?
第一节?挖掘你的记忆——可用性启发法? ?
第二节?直觉抓出特征——代表性启发法? ?
第三节?将你的判断抛锚——锚定启发法? ?
第四节?禀赋效应与反禀赋效应? ?
生活小贴士? ?
第五章 凭什么相信自己——自负理论? ?
第一节?我们是如何定义自负的? ?
第二节?自负的种类? ?
第三节?警惕你的认知偏差? ?
生活小贴士? ?
第六章 你不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公平、互惠与利他? ?
第一节?为什么同人不同命——公平理论? ?
第二节?“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利他行为? ?
第三节?以牙还牙还是礼尚往来? ?
生活小贴士? ?
第七章 我们为什么不理性——投资行为理论? ?
第一节?脑袋决定屁股——投资者情绪? ?
第二节?猴子才是投资高手——有限套利? ?
第三节?谁阻碍了我们赚钱——投资决策偏差? ?
第四节?被无视的前车之鉴——非理性繁荣? ?
第五节?该不该跟风——羊群效应? ?
生活小贴士? ?
第八章 解药还是毒药——时间贴现和瘾理论? ?
第一节?当现在遇到未来——时间偏好? ?
第二节?临时抱佛脚——拖延与自控? ?
第三节?习惯成自然——有限意志? ?
第四节?戒不掉的快乐——瘾理论? ?
生活小贴士? ?
第九章 “游戏”人生——行为博弈论? ?
第一节?打扑克的心理战——讨价还价博弈? ?
第二节?你猜我在想什么——行为博弈案例? ?
第三节?为什么选大牌明星做广告——信号与博弈? ?
生活小贴士? ?
第十章 我要幸福——幸福经济学? ?
第一节?什么是幸福? ?
第二节?如何获得幸福? ?
生活小贴士? ?
第一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