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无敌杨匏安》:
五四运动后,虽然容伯挺、陈大年对杨匏安影响很大,给了他在学习、比较、鉴别各种西方新思想、新理论过程中主动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并为他提供了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平台,但容伯挺毕竟只是一位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杨匏安迫切希望有更多信仰马克思主义、愿意从事社会革命的真正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讨论,共同寻求中华民族复兴救亡的道路。谭平山等北大三位学子的出现,使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
谭平山,1886年出生,又名谭彦祥、谭鸣谦、谭聘三,广东高明人。1909年在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投身于反对清政府的宣传活动。1910年于两广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中学担任数学教员。1912年1月,谭平山在雷州被推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96个代议士之一,参加广东省临时议会的活动。不久,谭平山担任雷州中学校长。1916年调到阳江中学任教。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学习。在北大期间,参加了李大钊等组织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等组织。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参与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义举,曾被北京政府反动军警逮捕关押,后被释放。1920年7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广东南海人,原籍福建上杭,寄籍南海。1917年他从广州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门。当时的北京大学正是蔡元培任校长时期,各方名师汇集,各种思想广泛传播。陈公博与同代人一样经历着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吮吸着蜂拥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思想。他虽在北大哲学门担任班长,但在五四运动时,不甚积极,只是以新闻记者身份去了新华门采访。1920年夏,陈公博结束了在北大的求学生活,带着尚不定型的新思想和急于施展才华的抱负,返回广东。
谭植棠,1893年出生,曾用名昌泰,广东高明人。年轻时爱读《大同书》《天演论》等著作,接受进化论观点,渴望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1917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在学期间,如饥似渴地博览进步书刊,寻求革命真理。他从《新青年》看到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茅塞顿开,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光明。1919年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帝国主义企图并吞中国的消息传到北大,北大师生举行临时大会,谭植棠参加了会议。五四运动期间参加了示威游行活动与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的宣传工作。1920年7月谭植棠从北大毕业回到广州。
在毕业那年年初,谭平山尝试以行动参与中国社会的改革事业。他与陈公博、谭植棠商议,在上海创办《政衡》杂志社。他们利用杂志社翻译出版了美国亚当·密士的《劳动问题》、日本森贤隆的《农村社会政策》等新文化书籍,同时谭平山在《政衡》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战斗性与针对性的专论与时评,例如《武力统一和口头护法》《我国官僚式的外交》《我之改造农村的主张》《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等。他当时虽然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已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开始学习、了解苏俄问题与马克思主义。谭植棠也在该刊先后发表了《中国历史政权中心转移之研究》《关于我国承认新俄罗斯的商榷》《和平主义最后的胜利》等政论文章,主张中国人民应与俄罗斯人民建立友好关系,认定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谭平山等三学子在北京大学毕业离校后,于1920年8月返回广州。谭平山临回广东时,曾与正在上海进行建党活动的陈独秀晤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