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藻门Pyrrophyta
甲藻是常见赤潮生物的重要类群之一。甲藻化石记录*早可追溯至志留纪。已知甲藻种类(包括化石种和现生种)有4000多种(Fensome et al.,1993),其中,184种能形成赤潮,近60种为有毒种类(Smayda and Shimizu,1993)。
早期分类系统通常根据形态特征将甲藻分为横裂甲藻(Dinokont)和纵裂甲藻(Desmokont)两大类。后经Bibby和Dodge(1973)对甲藻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横裂甲藻和纵裂甲藻的超微结构区别不大,建议将两者合并为一个纲。国际上主张将现生甲藻和化石甲藻统一考虑,其中较认可的分类系统是Fensome体系。该体系认为甲藻包含约2亚门4纲14目56科210属(Fensome et al.,1993)。
原甲藻目 Prorocentrales Lemmermann, 1910
原甲藻属 Prorocentrum Ehrenberg, 1834
细胞有甲板,由两个壳片组成。细胞壳面观呈卵圆形至梨形,侧面观呈透镜形。两条鞭毛顶生。某些种类顶部有明显的刺或齿状突起。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壳面分布有小刺、孔、网纹等结构。细胞核1个,位于细胞后部。某些种类细胞中央有1个蛋白核,近顶部有一液泡。
本属种类营浮游、底栖或附着生活。某些浮游种类容易引发赤潮,某些底栖种类能分泌藻毒素。近年研究发现,本属的某些底栖种类也会暴发赤潮。本书介绍本属6种。
心形原甲藻
Prorocentrum cordatum (Ostenfeld) Dodge, 1976
*本种与微小原甲藻 Prorocentrum minimum (Pavillard) Schiller, 1933为同种异名。
单细胞,壳面呈心形或卵形。细胞长12.6~15.9μm,宽11.0~14.9μm。细胞顶端平截,底端尖,近顶端*宽。顶刺短小,约1μm。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表面布满突起的小刺和不均匀分布的刺丝胞孔,以及两壳边缘处的间接带。
地理分布:沿岸种,世界性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黄渤海海域均有分布,曾在广东省大亚湾、福建省福州市、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市、辽宁省大连市等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生物毒性或危害:有毒种类,可产生肝脏贝毒——蛤仔毒素(venerupin shell.sh poisoning,VSP),发生赤潮时可能会引起鱼类、贝类死亡。
东海原甲藻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 Lu, 2001
*近年研究认为Prorocentrum donghaiense与Prorocentrum shikokuense Hada, 1975和Prorocentrum obtusidens Schiller, 1928为同种异名。
单细胞,自然样品中(尤其是赤潮发生时)常形成2~4个细胞短链。细胞呈不对称梨形,个体长13.4~21.7μm,宽7.6~14.5μm。细胞顶端宽,平截,中央略呈“V”形凹陷,一侧有一短的肩状凸出(有时无),无明显顶刺。细胞后部渐狭,底部多呈卵圆形,也有个别藻细胞底部尖。电镜下,细胞壳面分布有许多小刺和刺丝胞孔(多分布在壳面边缘区),老化细胞壳缘处可见间接带。
地理分布:大洋性或近岸常见种,生活于低温带至暖温带海域,世界性分布。在我国东海、南海、黄渤海海域均有分布,常在浙江省和福建省附近海域引发赤潮。
生物毒性或危害:是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主要有害赤潮肇事种。
纤维原甲藻
Prorocentrum gracile Schitt, 1895
*本种与反*原甲藻 Prorocentrum sigmoides B.hm, 1933为同种异名。
单细胞。个体大,细长,藻体略呈“S”形。细胞长71.1~78.1μm,宽17.9~23.6μm。细胞顶端略凹陷,底端细而尖长。具顶刺,刺长10.7~17.0μm。细胞背面近中部隆起,腹面与其对应的部分稍凹。两片甲板厚,坚实。细胞核大,位于细胞后半部。
地理分布:世界广布种,多分布于热带海域。在我国东海、南海、黄渤海海域均有分布,曾在广东省大鹏湾、海南省海口市、山东省烟台市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生物毒性或危害:无毒种类。
利马原甲藻变型1
Prorocentrum lima-morphotype 1 (Ehrenberg) Stein, 1878
细胞宽卵圆形,前端尖,后端宽、圆。光合自养型。细胞长33.51~44.42μm,宽27.29~36.45μm,长宽比1.14~1.36。每个甲板孔数52~84个。壳面边缘有一组排列整齐的圆形孔,孔数42~77个,所有孔边缘圆滑无突起。壳面中央光滑,无孔排列。左右甲板连接处通常光滑无凸出。鞭毛区“V”形,由8块板片组成。鞭毛区具两个孔,分别是鞭毛孔和附属孔,鞭毛孔稍大于附属孔。鞭毛区板片通常会隆起形成嵴状结构(platelet list)。左甲板顶端形成领状突起结构,或完全不突起,或凹陷成浅“V”形。色素体常呈深褐色或黄绿色。细胞中间具一大而明显的圆形蛋白核,蛋白核外包裹一层较厚的淀粉鞘。细胞表面光滑,具分散排列的圆形孔。
地理分布:广布性种类,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到热带海域。在我国东海、南海、黄渤海海域均有分布,曾在广东省湛江市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生物毒性或危害:能够产生毒素,如冈田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sh poisoning,DSP)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