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河上一周(精)/经典译文
0.00     定价 ¥ 4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ISBN:
    9787541143731
  • 作      者: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译者:曹晓玲
  • 出 版 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3-01
收藏
编辑推荐
  译者序寻找精神的家园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自然主义者和简朴生活的宗师。梭罗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倡导人类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河上一周》是梭罗生前付梓的两部书(另一部是《瓦尔登湖》)之一。这部自然主义文学杰作,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原始淳朴之美,抒发了作者融入自然,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真情实感,阐释了作者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梭罗虽然寂寂无闻地度过了他简朴的一生,但他深邃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和列夫·托尔斯泰,而且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梭罗超越时代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越发熠熠生辉。一、徜徉于大地上的自然之子梭罗生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名文学家霍桑形容梭罗是一个“带着大部分原始天性的年轻人”。在《河上一周》的一首诗中,梭罗这样表述道:“一束无根的紫罗兰/其间浆草混杂/一缕曾盘绕其嫩枝的稻草/将其缠缠绕绕/这就是/禁锢/我的法则……我在此悄无声息地短暂绽放/饮尽我的生命之汁/土里没有我生长的根须/使我郁郁葱葱/我只是/站立/于空洞的杯中。”这首诗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身陷社会之中身不由己的感受。诗人更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生活寻求更大的裸露,就像某些荒丘的山顶,这是城镇不能给予的——我想和太阳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怀着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和亲近,在担任了数年的中学校长后,毅然抛弃安逸的物质生活,投入了自然的怀抱,踏上了追索自然、阐释自然的人生之路。在梭罗看来,上帝是人类的父亲,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有时一个凡人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大自然,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在他内心躁动,而他随着她的永存而获得永生。”梭罗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徜徉,伴着日升日落、朝露夕晖;伴着河水汤汤、水草摇曳;伴着卵石闪烁,圆木漂逝……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无不留下梭罗驻足凝视的身影。梭罗的一生都在融入自然,体察自然,感悟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之子。二、《河上一周》的心灵之旅对于梭罗来说,自然是心灵之向往;《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1839年夏末,梭罗及其兄长约翰,两个土生土长的康科德人,满怀着对自然的憧憬,驾驶自制的“绿色漆身,蓝色镶边”的木质小船,在家乡附近的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上,扬帆远航,开始了聆听自然,与自然交谈的心灵之旅。“清晨,浓雾笼罩着梅里马克河及其周围的田野……这是个宁静的星期日早晨,曙光中泛着玫瑰色交杂白色的光芒,黄色的光芒倒显得暗淡些,仿佛这清晨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并且依然保存着蛮荒时代的真实完整。”康科德质朴而原始的自然风光,令梭罗魂牵梦绕。“河边绵延着一片田野/那里未曾有人踏足/然而它却在我的梦中滋生/长满果实/繁茂无比。”在《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旅中,梭罗描写林林总总的鱼类、异彩纷呈的河生植物;讲述古老的河流、巍峨的高山、神奇的沙漠、粗野的船夫;吟咏曙光暮色、雾雨晨风;聆听虫鸣鸟叫、鸡啼狗吠……梭罗穿越时间的河上漂流与心灵探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荒野中的自由景象,展现了19世纪康科德河畔的万千风光。同时,梭罗也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繁荣世界,看到了一幅变幻生长的永恒景象。梭罗对大自然不仅心向往之,而且把她当作心灵栖息的快乐之所。一个明媚的夏日,梭罗身背背包,手持拐杖,独自攀登马萨诸塞州的鞍状山,从云层之巅观赏黎明的自然美景。“放眼远眺……这是一片我们仅能在梦中看到的原野,拥有天堂的一切欢愉。”在梭罗看来,山顶是可以到达天堂的地方,自然是心灵依托的快乐之地。梭罗曾说:“我仍认为如果允许我在时间的眼睑下回眸,思索我已清醒地认识到的、我不能达到的这一完美境界,这也是令人幸福的一件事。”自然是充满幸福的完美境界,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愉悦与快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向往。在《河上一周》中,梭罗号召人们畅游自然,逆流而上:你会看到夜幕降临荒野前的壮美景象,“这景象是那些呆坐在客厅里的人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你还会看到那些栉风沐雨的人们,“他们侃侃而谈,他们的生活充满逸事奇闻和冒险故事;他们比果肉饱满的栗子还要充实”。《河上一周》的自然与心灵之旅,真实地记录和阐释了梭罗回归自然,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探索,不仅将读者带入纯净幽美的自然意境之中,使读者远离尘世的浮华与喧闹,体味生命的宁静与安详,而且蕴含于书中自然景物之中的自然思考和生态智慧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三、《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思自然是历史的主人。1839年,作为诗人的梭罗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开始了纵情山水的游吟。在梭罗看来,流淌在面前的康科德河源头之一的马斯基塔奎德河,与尼罗河或幼发拉底河一样地源远流长;甚至康科德小镇,亦有着与古希腊、罗马一样悠久的历史,“当时你们是座座希腊古城/重生于现代的古罗马/那里/新英格兰农夫/彰显出罗马人的尊贵品质”。而梭罗遇到的那些携带长枪穿越草地的自然之人,“他们在自然中劳作,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拥有古老悠久的语言、习惯与梦想”。虽然他们可能比所谓文明人粗野而缺乏修养,但他们却更加强健而富有经验,他们才是真正创造历史、书写历史之人。“他们比荷马、乔叟或者莎士比亚更伟大”。自然与人类精神相交融。自然界的一切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而且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人类在与自然万物的沟通与交流中洗尽污浊,纯净精神。在《论自然》中,爱默生说:“自然是人的精神向外的延伸,自然与人的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梭罗也认为:“自然中渗透着一种普遍的宇宙精神,人的精神与自然是相通的,在自然中人可以保持其精神的独立性,对自然的破坏无异于对人精神的扼杀。”因此,梭罗寻归荒野,与自然相亲相融。“从梭罗开始,人们进入了一种从精神上与自然交融和渗透的境界。”简单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一位睿智的诗人,梭罗早在1845年就已洞见了人类在20世纪将要面临的种种困惑。梭罗认为,贪婪的物欲是人类精神贫瘠和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因此,梭罗批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摆脱物质的贪欲,追求一种情节简单的物质生活。梭罗认为,简单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人类只有追求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轻松与愉悦,才能更加从容地享受生活的甜美与芬芳。为此,梭罗呼吁人们:“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在大自然一样,追逐我们眉头上垂挂的乌云,在我们的精髓中注入一点小小的生命。”梭罗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质追求,义无反顾地投身自然,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梭罗在自然中徜徉探索,寻求生命的真谛与精神的家园。在自然的游历中,梭罗远离尘世的喧嚣,在不断审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崇高。回归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的归宿。“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家卢梭提出的口号。卢梭号召人们“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梭罗在《心灵漫步》中曾说:“生命在于荒野。”梭罗以身体力行真正实践了生命“回归自然”,向人们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在梭罗看来,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家园,而且是人类生命的家园。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命之归宿,也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途径。《河上一周》演绎了生命探索的主题,它在大自然中对人类生命起源与归宿的执着探索,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适于精神栖息的家园,这一精神探索更赋予《河上一周》史诗般的壮美。《河上一周》是对大自然的真实描述,向人们呈现出许许多多人与自然亲密交流、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洋溢着梭罗对自然万物的无限热爱,蕴含着梭罗复杂的生态思考和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在回归自然、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梭罗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梭罗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具有本质上的生命联系,他们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人类的存在与自然的永恒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种种矛盾与危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璀璨夺目,人类无尽的贪婪,也使自然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全球气候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森林资源匮乏,能源资源枯竭……人类陷入精神世界的重重危机之中。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与自然疏离,精神彷徨,忧郁、浮躁与焦灼充斥着人们的心灵,美好、安闲与自然的生活亦渐行渐远。或许人们无法理解梭罗抛弃纷繁芜杂的世俗生活的毅然决然,无法理解他回归自然简单生活的深邃哲理,但梭罗对自然世界的执着探索,对生态和谐的热切呼唤以及他心灵深处的那份超凡脱俗与宁静安详,必将给身处生态危机的现代人类以更加意味深长的警醒与启迪。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让我们平息躁动的心灵;让我们静静地思索,思索人类与自然;让我们远离喧嚣与浮华,步履轻盈地走向自然,寻找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沐浴明媚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璀璨的花朵,聆听潺潺的溪水,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生活的恬美;让我们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与大自然朝夕相伴、不离不弃。
展开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拥有世界影响的美国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纪中叶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河上一周》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梭罗是简单生活的身体力行者,他常年在自然中生活,漫游山河湖泊,体味自然的灵动,并以此为生命的重任。本书是和《瓦尔登湖》同期撰写的作品,主要记述了梭罗和兄长一同乘自造的小船在康科德和梅丽马可河上的游览。除了风景描写以外,还加有很多梭罗的对历史、政治、日常生活的联想,以说明环境对于精神的作用,人的灵魂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得以净化。
展开
精彩书摘
  译者序寻找精神的家园亨利·戴维·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先驱者、自然主义者和简朴生活的宗师。梭罗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倡导人类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河上一周》是梭罗生前付梓的两部书(另一部是《瓦尔登湖》)之一。这部自然主义文学杰作,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原始淳朴之美,抒发了作者融入自然,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真情实感,阐释了作者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深沉思考以及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梭罗虽然寂寂无闻地度过了他简朴的一生,但他深邃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圣雄甘地、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和列夫·托尔斯泰,而且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梭罗超越时代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智慧越发熠熠生辉。一、徜徉于大地上的自然之子梭罗生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著名文学家霍桑形容梭罗是一个“带着大部分原始天性的年轻人”。在《河上一周》的一首诗中,梭罗这样表述道:“一束无根的紫罗兰/其间浆草混杂/一缕曾盘绕其嫩枝的稻草/将其缠缠绕绕/这就是/禁锢/我的法则……我在此悄无声息地短暂绽放/饮尽我的生命之汁/土里没有我生长的根须/使我郁郁葱葱/我只是/站立/于空洞的杯中。”这首诗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身陷社会之中身不由己的感受。诗人更向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生活寻求更大的裸露,就像某些荒丘的山顶,这是城镇不能给予的——我想和太阳建立更为直接的关系。”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梭罗怀着对自然的无限向往和亲近,在担任了数年的中学校长后,毅然抛弃安逸的物质生活,投入了自然的怀抱,踏上了追索自然、阐释自然的人生之路。在梭罗看来,上帝是人类的父亲,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有时一个凡人在自己身上感觉到大自然,不是他父亲,而是他母亲在他内心躁动,而他随着她的永存而获得永生。”梭罗在大自然中自由地徜徉,伴着日升日落、朝露夕晖;伴着河水汤汤、水草摇曳;伴着卵石闪烁,圆木漂逝……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无不留下梭罗驻足凝视的身影。梭罗的一生都在融入自然,体察自然,感悟自然,最后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之子。二、《河上一周》的心灵之旅对于梭罗来说,自然是心灵之向往;《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1839年夏末,梭罗及其兄长约翰,两个土生土长的康科德人,满怀着对自然的憧憬,驾驶自制的“绿色漆身,蓝色镶边”的木质小船,在家乡附近的康科德河与梅里马克河上,扬帆远航,开始了聆听自然,与自然交谈的心灵之旅。“清晨,浓雾笼罩着梅里马克河及其周围的田野……这是个宁静的星期日早晨,曙光中泛着玫瑰色交杂白色的光芒,黄色的光芒倒显得暗淡些,仿佛这清晨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存在了,并且依然保存着蛮荒时代的真实完整。”康科德质朴而原始的自然风光,令梭罗魂牵梦绕。“河边绵延着一片田野/那里未曾有人踏足/然而它却在我的梦中滋生/长满果实/繁茂无比。”在《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旅中,梭罗描写林林总总的鱼类、异彩纷呈的河生植物;讲述古老的河流、巍峨的高山、神奇的沙漠、粗野的船夫;吟咏曙光暮色、雾雨晨风;聆听虫鸣鸟叫、鸡啼狗吠……梭罗穿越时间的河上漂流与心灵探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荒野中的自由景象,展现了19世纪康科德河畔的万千风光。同时,梭罗也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繁荣世界,看到了一幅变幻生长的永恒景象。梭罗对大自然不仅心向往之,而且把她当作心灵栖息的快乐之所。一个明媚的夏日,梭罗身背背包,手持拐杖,独自攀登马萨诸塞州的鞍状山,从云层之巅观赏黎明的自然美景。“放眼远眺……这是一片我们仅能在梦中看到的原野,拥有天堂的一切欢愉。”在梭罗看来,山顶是可以到达天堂的地方,自然是心灵依托的快乐之地。梭罗曾说:“我仍认为如果允许我在时间的眼睑下回眸,思索我已清醒地认识到的、我不能达到的这一完美境界,这也是最令人幸福的一件事。”自然是充满幸福的完美境界,有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愉悦与快慰,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向往。在《河上一周》中,梭罗号召人们畅游自然,逆流而上:你会看到夜幕降临荒野前的壮美景象,“这景象是那些呆坐在客厅里的人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你还会看到那些栉风沐雨的人们,“他们侃侃而谈,他们的生活充满逸事奇闻和冒险故事;他们比果肉饱满的栗子还要充实”。《河上一周》的自然与心灵之旅,真实地记录和阐释了梭罗回归自然,与自然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探索,不仅将读者带入纯净幽美的自然意境之中,使读者远离尘世的浮华与喧闹,体味生命的宁静与安详,而且蕴含于书中自然景物之中的自然思考和生态智慧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启迪。三、《河上一周》的自然之思自然是历史的主人。1839年,作为诗人的梭罗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开始了纵情山水的游吟。在梭罗看来,流淌在面前的康科德河源头之一的马斯基塔奎德河,与尼罗河或幼发拉底河一样地源远流长;甚至康科德小镇,亦有着与古希腊、罗马一样悠久的历史,“当时你们是座座希腊古城/重生于现代的古罗马/那里/新英格兰农夫/彰显出罗马人的尊贵品质”。而梭罗遇到的那些携带长枪穿越草地的自然之人,“他们在自然中劳作,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拥有古老悠久的语言、习惯与梦想”。虽然他们可能比所谓文明人粗野而缺乏修养,但他们却更加强健而富有经验,他们才是真正创造历史、书写历史之人。“他们比荷马、乔叟或者莎士比亚更伟大”。自然与人类精神相交融。自然界的一切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而且与人类精神息息相通,人类在与自然万物的沟通与交流中洗尽污浊,纯净精神。在《论自然》中,爱默生说:“自然是人的精神向外的延伸,自然与人的精神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每一个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影响的梭罗也认为:“自然中渗透着一种普遍的宇宙精神,人的精神与自然是相通的,在自然中人可以保持其精神的独立性,对自然的破坏无异于对人精神的扼杀。”因此,梭罗寻归荒野,与自然相亲相融。“从梭罗开始,人们进入了一种从精神上与自然交融和渗透的境界。”简单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作为一位睿智的诗人,梭罗早在1845年就已洞见了人类在20世纪将要面临的种种困惑。梭罗认为,贪婪的物欲是人类精神贫瘠和自然环境恶化的根源,因此,梭罗批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呼吁人们摆脱物质的贪欲,追求一种情节简单的物质生活。梭罗认为,简单生活是生命存在的形式,人类只有追求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轻松与愉悦,才能更加从容地享受生活的甜美与芬芳。为此,梭罗呼吁人们:“让我们简单而安宁,如同在大自然一样,追逐我们眉头上垂挂的乌云,在我们的精髓中注入一点小小的生命。”梭罗一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物质追求,义无反顾地投身自然,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梭罗在自然中徜徉探索,寻求生命的真谛与精神的家园。在自然的游历中,梭罗远离尘世的喧嚣,在不断审视自我,不断反省自我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崇高。回归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的归宿。“回归自然”是浪漫主义时期法国作家卢梭提出的口号。卢梭号召人们“带着滋味无穷的迷醉消融在他自觉与之浑然一体的这个广袤而美丽的大自然中”。梭罗在《心灵漫步》中曾说:“生命在于荒野。”梭罗以身体力行真正实践了生命“回归自然”,向人们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在梭罗看来,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自然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家园,而且是人类生命的家园。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命之归宿,也是人类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途径。《河上一周》演绎了生命探索的主题,它在大自然中对人类生命起源与归宿的执着探索,本质上是在寻求一种适于精神栖息的家园,这一精神探索更赋予《河上一周》史诗般的壮美。《河上一周》是对大自然的真实描述,向人们呈现出许许多多人与自然亲密交流、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洋溢着梭罗对自然万物的无限热爱,蕴含着梭罗复杂的生态思考和对生态环境的深切关注。在回归自然、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梭罗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梭罗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具有本质上的生命联系,他们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人类的存在与自然的永恒相比,只是短暂的一瞬,只有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秩序,才能解决人类与自然的种种矛盾与危机。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璀璨夺目,人类无尽的贪婪,也使自然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劫难:全球气候恶化,环境污染严重,森林资源匮乏,能源资源枯竭……人类陷入精神世界的重重危机之中。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类与自然疏离,精神彷徨,忧郁、浮躁与焦灼充斥着人们的心灵,美好、安闲与自然的生活亦渐行渐远。或许人们无法理解梭罗抛弃纷繁芜杂的世俗生活的毅然决然,无法理解他回归自然简单生活的深邃哲理,但梭罗对自然世界的执着探索,对生态和谐的热切呼唤以及他心灵深处的那份超凡脱俗与宁静安详,必将给身处生态危机的现代人类以更加意味深长的警醒与启迪。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让我们平息躁动的心灵;让我们静静地思索,思索人类与自然;让我们远离喧嚣与浮华,步履轻盈地走向自然,寻找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沐浴明媚的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欣赏璀璨的花朵,聆听潺潺的溪水,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生活的恬美;让我们守候我们的精神家园,与大自然朝夕相伴、不离不弃。昔日,扬帆远航,与我风雨同舟,[1]而今,你攀缘更巍峨的山峰,追溯更清澈的河流,你是我的缪斯,我的兄弟。我驶向,驶向遥远的海岸,远方的亚速尔,孤独的荒岛边,一泓清凉的溪水,一片贫瘠的沙滩,那里有,有我探寻的珍宝。[1]本书中除了注释说明其出处的诗文,其他诗文皆为亨利·戴维·梭罗所写。清风习习,我溯流而上,去找寻新的土地、新的人民、新的思想;海角天涯,多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多少艰险,让人望而生畏;然而,当我追忆,追忆我碧水泛舟,那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似乎,唯有你才是我永恒的海岸,是我从未环绕,从未漫游的海岬。海岬两岸,斜堤禁锢了河流,在不同之地,河水或渗入土壤,或融入海洋,或更加自由地奔腾在广阔的平原上,波涛拍岸。康科德[1]河在低矮的群山下,在宽阔的河谷中,我们的印第安河纵情地蜿蜒流淌,它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印第安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犁耙常常掘出烟斗与箭头,这里,新伐的树木搭建起松木房,这里,农夫安营扎寨,昔日的部族销声匿迹。——爱默生[2]马斯基塔奎德河,或称草地河,尽管可能与尼罗河或幼发拉底河一样地源远流长,然而直到1635年,这条河才因其郁郁葱葱的草地和富庶无比的鱼类而声名远播,进而吸引了来自新英格兰的移民,才使其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个时候,它还有另外一个衍生之名——康科德河,它取自于河畔上所建立的第一个种植园之名,显然,从创建伊始,这个名字就融入了和平[1]康科德:英语是Concord,意为“和谐”。[2]爱默生《马斯基塔奎德》,诗节2。与和谐的理念。只要草木葱茏,河水潺潺,它就是草地河;只要两岸的人民,和平安详,它就是康科德河。对于一个灭绝的种族来说,它曾是茫茫草地,供他们狩猎、捕鱼,如今,对于康科德农夫来说,它依然是四季常青的草场,而他们是这片大草地的主人,年复一年收获着干草。根据康科德一位历史学家的论述,因为我喜欢引用权威观点,“这条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霍普金顿南部,另一条支流则源自于威斯特伯勒的一个湖泊和一处广大的雪松沼泽地”[1],河流从霍普金顿和索斯伯勒之间流出,穿过弗雷明汉,流经萨德伯里和卫兰德之间(这段河流,有时被称为萨德伯里河),然后在康科德镇南部流入康科德河,与源自较远的北部和西部的诺斯河或阿萨贝思河汇合后,自康科德镇的东北角奔流而下,流经贝德福德和卡莱尔之间,流过比勒利卡,最后在洛厄尔城汇入梅里马克河。夏季,康科德河水深达四至十五英尺,水宽达一百至三百英尺,然而,春季河水暴涨,漫过河堤,有些地方河面宽度几乎可达一英里。在萨德伯里和卫兰德之间,草场最为宽阔,当河水漫过草场,就会形成一串串泛着融融春光的浅浅的湖,景色十分秀美,吸引着成群的鸥鸟与野鸭,栖居于此。在刚过谢尔曼桥的地方,那里城镇间的水域最为宽广。春寒料峭的三月,当清冷的寒风掠过河面,水面上就会波浪起伏或者波涛汹涌,而当长满桤木的沼泽和烟雾朦胧的枫林环绕着河面,远远望去,康科德河就好像小小的休伦湖,对一个不曾出过海的水手来说,泛舟河上抑或扬帆起航,会是一件极其惬意而又刺激的美事。沿萨德伯里海岸搭建的农房,地势缓缓升高,值此季节,[1]利缪尔·沙塔克《康科德镇历史》(波士顿,1835)。可以俯瞰河水,尽赏无限风光。卫兰德镇一带,海岸更为平坦,洪水袭来,这座城镇是最大的受害者。镇上的农夫告诉我,因为现在修筑了堤,上千英亩的土地被水淹没,在他们的记忆中,在那里,白色的金银花或者是三叶草曾经茂盛生长,而且唯有在夏季,他们穿鞋走路,才不会沾湿鞋。如今,那里一片荒芜,一年四季,唯有加拿大拂子茅、蓑衣草和稻状李氏禾,伫立于水中。长久以来,他们总是尽量利用最干旱的季节去收获干草,在暮色苍茫中,他们围着冰雪融化的小山,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长柄大镰刀,辛苦劳作,有时一直忙到晚上九点钟。如今,即使是到了收割干草的季节,也没有什么收获的价值。他们只能忧心忡忡地环顾四周,把那些小块的林地和山地视为他们仅剩的一点儿资源。如果你的航程不超过萨德伯里,那么溯流而上,是你值得花费的一段时光。你料想不到,我们曾掠过多少村庄;那巍巍群山、条条溪流、排排农舍和谷仓,还有干草堆,这些都是你未曾见过的。而且在萨德伯里,这里人来人往,随处可见索斯伯勒人、卫兰德人、耐因艾克科纳人,还有邦德洛克人。就在邦德洛克,河中一块巨大的岩石将林肯郡、卫兰德、萨德伯里和康科德四座城镇连接起来。清风拂过,河面波澜起伏,洋溢着自然清新的空气。飞溅的浪花打在你的脸上,芦苇和灯芯草随风摇曳;成群结队的野鸭在狂风巨浪中惊恐万状,展翅欲飞,如今,它们就像一群索具装配工,发出阵阵喧闹声,夹杂着口哨声径直飞向拉布拉多。野鸭或者瑟缩着翅膀,逆风飞翔;或者只是伏在浪花上,先是盘旋打转,敏捷地滑动着脚蹼,在对船上的人员仔细打量一番之后,才飞身离去。鸥鸟在空中盘旋,麝鼠逃命般地潜入水中。尽管浑身上下又湿又冷,它们却不能像你想象的那样生火取暖。它们辛辛苦苦构筑的安身之所,就像一座座突起的干草堆,无处不在。清风习习、阳光照耀的河岸,遍布着成群的老鼠、鼹鼠和山雀。蔓越橘的果实随着波浪颠簸起伏,荡漾在沙滩上。岸边的桤木丛中随处可见它们小小的船形红果——如此生机盎然、喧哗热闹的自然景象,足以证明,世界末日尚遥远。河岸四周生长着桤木、桦树、橡树和枫树,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些树木争先恐后地抽枝吐芽,直到河水消退。也许,你的船会在蔓越橘岛搁浅,只有露出水面的去年留下的管草的草尖,向你表明危险之所在,而你会感到那里就像西北海岸的任何地方一样令人瑟瑟发冷。此生我从未航行过如此之远。你会遇到你从未听说过的人们,你也无从知晓他们的名字。他们背着长长的猎鸭枪,穿着水靴,开始了行程。他们穿过草地,涉过禽鸟栖息的草场,踏上荒凉、寒冷、遥远的海岸,紧握手中的猎枪时刻处于半击发状态。在夜幕降临之前,他们会看到水鸭、蓝翅鸭、绿翅鸭、雄麻鸭、啸鹟、黑鸭、鱼鹰,以及其他许多原始而壮美的景象,这景象是那些呆坐在客厅里的人们永远无法想象的。你还会遇到粗野而强健,老练而智慧的人们,守卫着自己的城堡;或者结成一队,协力搬运夏季砍下的木材;或者独自一人,在林中伐木。他们历经日晒、风吹、雨打,他们侃侃而谈,他们的生活充满逸事奇闻和冒险故事;他们比果肉饱满的栗子还要充实。他们不仅亲历了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812年的英美战争,而且他们日复一日地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比荷马、乔叟或者莎士比亚更伟大,只是他们从未找到合适的机会畅所欲言,也从未含毫命简,振笔疾书。放眼远眺他们整饬过的田地,试想一下:如果他们当初纸田墨嫁,那么,他们将会创作出怎样辉煌的鸿篇巨制啊!或者,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垦、烧荒、挖掘、耙地、耕种、翻土,他们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一次次、一遍遍地清除由于缺乏羊皮纸而印刻在广袤土地上的字字句句,试想:他们还有什么未曾雕琢在大地的面孔之上!既然昨天已逝去,既然历史已沉寂,既然今日的工作迫在眉睫,那么某些稍纵即逝的远景,大自然残缺不全的生命经历,终将成为真正的未来,或者超越时间的界限,成为风雨中永不消逝的永恒、青春与神圣。那可敬的人们,他们身居何处?在橡树下窃窃私语;在干草中啧啧叹息;寒来暑往,日夜更迭,远处的牧草地,他们的家园。永不消亡的生命,从不悲泣,从不哀号,从不乞求我们的怜悯,眼中噙着泪花。他们整饬的田园风光无限,他们对每一声请求乐善好施,他们给海洋以富庶,给草场以繁茂,给时间以绵长,给岩石以坚硬,给群星以璀璨,给疲倦者以黑夜,给忙碌者以白昼,给悠闲者以消遣;因此,他们的欢愉永无止境,因为他们是万物的施主,万物皆是他们的朋友。康科德河以水流舒缓而闻名遐迩,因此人们往往很难觉察到河水的微波荡漾。有人甚至将康科德民众在战争[1]中以及在战后种种场合所表现出来的众所周知的中庸之道,皆归因于康科德河对当地居民的深远影响。曾经有人提议,康科德镇应以青青田野上康科德河环绕九周的图形作为城镇的盾章。我曾从书本中了解到,一英里之内,水位只要下降八分之一英寸便足以产生水流,也许,我们这条河的水位落差非常接近这一最低量值。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康科德河
星期六
星期日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