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农经济的评判和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层面,而还需要考虑其具有的社会意义。韩国曾一度依靠小农经济体制来发展工业、振兴国家经济,而农村也在支持小农经济的政策下,实现了发展和繁荣。小农经济体制在国家工业发展中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不仅在韩国工业起飞阶段体现明显,在日本经济发展之初也作用明显。小农经济体制所具有的这种社会性意义,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论及小农经济的利弊时,需考虑国家发展阶段,及在此阶段小农经济所具有的社会性意义。
中国的工业化也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农经济体制为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廉价原料和大量劳动力,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蓄水池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而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进入到了需要农业转型的路口。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农业转型也面临着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农业全球化的压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加快了农村改革的步伐,也激发了小农/家庭农场经营与大规模经营之争以及对“资本下乡”的推进和对其的反对。对于这种争论以及小农经济该何去何从,其下结论的前提,仍是需要明确我国的发展阶段问题。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何种阶段?在此阶段小农经济对社会发展是否还有意义,以及在什么层面上发挥何种意义?只有明确这些问题才能对小农经济去留以及农村改革方向有更好认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