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哲思与浪漫(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花萼书系
0.00     定价 ¥ 58.00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51773
  • 作      者:
    作者:吴俊忠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4-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本《哲思与浪漫》,内容涉及人生感悟、文化思考、治学探索、佳作点评、游记杂谈等多个方面。乍一看,是文人不甘寂寞、舞文弄墨的表现,实质是作者追求人生诗化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既有思考社会和人生、畅谈人生感悟的“说”,也有点评社会文化现象、实践人生追求的“做”,从各个不同层面反映出一个学者的文化自
觉,和力争“诗意栖居”的人生况味。西方人有一句名言:每个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人生观点,但谁也没有资格做他人的人生导师,因为生活是高度个性化的。作者的这些人生感悟和生活体验,或许会给读者一些启发。
展开
作者简介
吴俊忠(1949——),深圳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师从著名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蓝英年先生。1987年到深圳大学任教。长期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研究方向涉及俄苏文学、文学鉴赏、深圳文化等多个方面。主要著述有:
《俄苏文学通观》(1992);
《特区文化与高校德育》(1994);
《文学鉴赏论》(1998);
《学海拾贝——文学与文化研究》(2005);
《深圳文化三十年》(2010);
《深圳文化十论》(2012);
《莎士比亚传》(译著,合译,1984);
《活下去,并要记住》(译著,合译,1997);
《岁月有痕—我的另类写真》(随笔,2007);
《以书为灯—我的书趣人生》(散论,2014)。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杂谈集,内容涉及人生追求、文化思考、文学欣赏、读书艺术、旅游采风等多个方面。作者是一位具有丰富人生体验和治学经验的学者,充满人生感悟和生活智慧,其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探讨,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本书适合各类读者阅读,尤其适合正在读书求学的青年学
生和广大励志奋斗的年轻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感悟人生
人生并非如梦
古人云:往事如烟,人生如梦。而我说:人生并非如梦。
章诒和先生写了《往事并不如烟》,对她的父亲和他们家的经历,进行了真实而又艺术的展现,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它表明,往事并不能像烟一样飘逝,它在当事人的心中永远不能磨灭,甚至还会生根发芽,激起更多的回忆和反思。
我虽没有章诒和先生那样的才气,也没有他们家那种背景,但读完《往事并不如烟》,却着实感动了一番,并萌发出要写一本书的冲动,书名就叫《人生并非如梦》,正好与章先生的书相对应。然而,真正动手写时才感到,以我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要写出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人生并非如梦》一书,确非易事。但心中始终割舍不掉“人生并非如梦”那句话,仿佛有一个幽灵一直伴随着我,迫使我说出“人生并非如梦”的感受。情之所动,不吐不快。
古今中外,有许多圣人贤哲谈论过人生,哲理名言,几乎无卷不有。我在这里感叹人生并非如梦,主要基于我自己有限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既不求“语不惊人誓不休”,也不奢望文坛扬名,只是抒发自己的个人感受,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关键词:追求、梦想、超越。
追求,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和满足内在欲望的行为。《古文观止》卷首云:“欲不尽而有所贪。”这里的“贪”就是努力,就是进取和追求。人生在世,追求多多,关键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指导,要懂得追求的辩证法。即明白应追求什么,该怎样追求,懂得“不争是争”、“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纵观漫漫人生,不外乎五大追求,即:求知、求偶、求职、求发展、求超脱。我曾就这五大求写过专题文章(已收入本书)。它表明,人生的追求是生活的动力,是生命的燃烧,是实实在在过日子的具体体现。这一系列追求,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使我们的生命体现价值。
我的求知历程,可谓“半途而废”,读完硕士就中止,没有读博士、博士后。但在求知过程中,我有过经济拮据的窘迫,有过年龄不称的难堪,也有过难以适应的苦恼,硬是凭着一股毅力,把这一切都挺过来了。回首已经走过的求知道路,我并不因“半途而废”而遗憾,深深感到,人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求知也是如此。
求偶是人之本能,亦是生存的需要。我一生中结过两次婚,自我解嘲为“两次革命,一次失败,一次成功”。但正是这一次失败,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知道了什么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学会了该怎样去爱对方。由此,我写出了一系列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文章;由此,我走上了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广大市民传授爱的艺术,呼唤“让婚姻充满爱”。
我的求职生涯,相对而言比较顺利。但也有不知所措、哭笑不得的时候。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没有找工作的辛苦和烦恼,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多久,就面临工农兵学员被调整的危机。无奈之下,背水一战,以三十五岁“大龄”报考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深圳找工作,自以为有不少优势,可谁知,一天跑了八个单位,一家都不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的优势太明显,用人单位的领导担心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当某个单位的人事部长坦诚地向我说明以上原因时,我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然而,我终究还是幸运的,被吸收到深圳大学工作。求职历程及多年来的工作让我懂得:求职不等于找工作,而是综合地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能与他的兴趣爱好统一起来,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爱好文学,最终当了大学的外国文学教师。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人生无怨无悔。
人们常说:没有面包是不行的,但只有面包也是不行的。人有了职业,有了“饭碗”,还要求发展,求事业有成。而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最后归于超脱。中年时,我把自己的事业和发展戏称为“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虽然读了不少书,但既没有“学而优则仕”,也没有成为学界名流,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到了晚年,心态平和了,对自己的发展知足多于遗憾。自感如今之“成就”,不仅超出了少年时的期望,而且在同代人中也算是“佼佼者”了。由此可见,人生在世,不但“爱情两个字好辛苦”,“事业”两个字也是好辛苦,关键在于你自己如何看待,能否达到超脱的境界。
如果说追求是生活之动力,那么,梦想就是生命的希望和理念。这里所说的“梦想”,和人生如梦的“梦”不是一个概念,有无梦想是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的不同,而是否把人生看作“梦”,则是对人生的整体认识的不同。我以为,人生并非如梦,但人生又不能没有梦。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人生三梦》的小文章(已收入本书),阐述了自己的作家梦、大学梦和考研梦。正是因为这些梦,我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大学教授;正是因为这些梦,我克服了人生的艰难困苦,做到了小有所成;正是因为这些梦,我的生活动力不竭,我的生命丰富多彩。
梦想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理想。这就有一个如何摆正“做梦”和“醒梦”、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人不能没有梦想,但又不能长梦不醒。任何梦想都要在生命的流程中验证和调整。能成则成,不成则弃,决不能执梦不出。否则,就是把虚幻当作了现实,就会稽废时日,一事无成。我少年时的作家梦,一度曾经魂牵梦绕,但我后来还是理性地走出了这个梦。我深知自己有生活缺才气,不是搞创作的料,也就不再执迷不悟。记得深圳有一位女性,曾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我们既要在理想的高空翱翔,又要在现实的大地生存。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见解。只有在理想的高空翱翔,才能志存高远,超凡脱俗;同样,只有在现实的大地生存,才能求真务实,面对生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理想的人,会陷于世俗,缺乏浪漫情怀和远大抱负;而沉迷于空想的人,则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高骛远。俄国诗人莱蒙托夫有一首名为《人间与天堂》的诗,非常形象地阐明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我们爱人间怎能不胜于爱天堂?
天堂的幸福对我们多么渺茫;
纵然人间的幸福不到百分之一,
我们毕竟知道它是什么形状。
我们心中翻腾着一种隐秘的癖好,
喜欢回味往日的期待和苦恼;
人间希望的难期常常使我们不安,
悲哀的易逝叫我们哑然失笑。
未来的远景虚无飘渺,漆黑一团,
现在就时常令人感到心寒;
我们多么愿意品尝天堂的幸福,
却又实在舍不得辞别人间。
我们都是更加乐意要手中之雀,
虽然我们有时也在找空中之雁,
但在诀别的时刻我们看得更清楚,
手中之雀跟我们的心与紧紧相连。
莱蒙托夫诗中的“天堂”和“空中之雁”,实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梦想”或“理想”,而“人间”和“手中之雀”则是生存的现实。向往“天堂”,找“空中之雁”是必要的,但看得更清、把握得更好的恰恰是“人间”的“手中之雀”,因为它“跟我们的心紧紧相连”。
超越是人生的高境界,内涵十分丰富,如超越自我,超越名利,超越现实等。无论是哪个方面的超越,就其本质而言 ,是对欲望的超越。执着于自我,死守狭隘的个人信条,不善变通,不知山外青山天外天,老是自我感觉良好,根由在于对自我的盲目认定,在于有达到某种目的的潜在欲望在作祟,因此需要超越;名利心过重,恨不得揽天下财富为己有,视虚名重于生命,其根源是贪欲之心,同样需要超越;沉湎于现实的荣华富贵,醉生梦死,游戏人生,这不仅要超越,而且要认清人生价值,端正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超越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天能超越的事,也许明天又会变得执着起来。因此,能否超越,取决于修养和境界的高低,取决于能否保持清醒和自觉。我年轻时虽有梦想,但对仕途并不十分热衷,活得比较洒脱。但被选为“后备干部”后,本来比较平静的心开始浮动起来,老是希望能够“后备成真”。有一段时间外界议论我要升任某个职务,仿佛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我自己也就当起真来。当结果并无此事时,内心颇感失落,情绪也不免低落。此时,佛学和禅学思想,给我提供了许多启迪。有一首禅诗这样
写道:
整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的禅机在于提示我们,人们往往按一种臆想的概念,舍近求远地去寻求某种目标(或是名,或是利),而忽略了身边已有或已经得到的东西。其实,像我这样一个心地善良、威仪不足的书生,当一个大学教师已是“春在枝头已十分”,又何必在乎“后备”能否成真呢?认识一清晰,心胸豁然开朗,原来的不快情绪也随之荡然无存。
诚然,古人所说的“人生如梦”,本意不在于人生的经历是否丰富,能否过一个艺术化的人生,也不是我所说的“追求、梦想、超越”这三个概念,而是看破红尘、看透世情后对人生的一种感慨。而我所说的“人生并非如梦”,从人生经历和个人感受入手,并归纳出三个概念,也不是“关公战秦琼”,两股道上跑车,完全不搭界。我的本意在于说明: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清晰的足迹。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人生脚印,构成了生命和岁月的痕迹,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从实体意义上说,人生的脚印不会像梦一般飘逝,它将给人们留下痛苦或美好的回忆。因此,感叹“人生如梦”,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从虚拟意义上说,人生是上帝(我并非基督教徒)给我们设定的一种生存状态,痛苦与幸福都是一个过程。与其把它看作虚幻之梦,不如把它看作可以改写和重绘的人生图画,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按人生艺术化和诗意栖居的标准,绘画出一幅最新最美的人生图画。
人生并非如梦!我坚信这一点。
(2006)
……
展开
目录
总序:学者人生的文化况味
导言:探寻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
自序:让人生充满诗意
感悟人生
人生并非如梦
人生三悟
人生三梦
奏响生命的乐章
——漫谈人生五大求
古石今人
真我的风采
——我心目中的业余登山爱好者梁群
观照文化
呼唤大学生的成才意识
再论“第三者”
——与《深圳商报》记者的对话
性别平等的文化感思
“一半”和“一整片”
用和谐文化滋养和谐家庭
文学阅读与人的自身和谐
——关于文艺创新的若干思考
文化生活与生活文化
——关于普及社会科学的思考
善意的谎言并不可取
文化,换一种角度来谈
超越“参照”
——写在“文化广场”50期之际
深圳经济特区凸显文化创新功能
深圳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考
深圳文学发展的评估
特区文学纵横谈
贴近生活,选准视角,讴歌新时代
一锤定音:特区还要“特”
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建设
从净化自己脚下的土地做起
——关于在新形势下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思考
关于深圳文化之我见
关于“深圳学派”之我见
俄苏文学在中国
春满大地燕归来
——关于深圳拍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化思考
托尔斯泰的“中国缘”
——纪念列夫·托尔斯泰逝世一百周年
自主创新要“热中有冷”
风景这边独好
——小议图书馆书画及摄影艺术展
佛教文化的汉语表达与当下意蕴
思考治学
人文社科研究的“致用”与“非用”
让社科知识转化为生活智慧
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施
素质教育与外国文学教学的功能定位
人文精神与外国文学教学
治学的境界
治学需要“三力”
——访著名红学专家张锦池教授
读书的艺术
偷闲读书趣无穷
一诗双适?唯有心知
——一首古诗引发的思考
学术研究的大众情怀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我的社科普及观
我的读书观
开放与平等是科学精神的应有内涵
学者风范处处在,提携后学见真情
“深圳学派”建设的时代要求与使命担当
评点佳作
季羡林研究的问鼎之作
——评《季羡林评传》
相得益彰显风范
——评《胡经之文集》与《胡经之评传》
反犹主义研究的集成与创新之作
——评《反犹主义:历史与现状》
解读名人
胡经之: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蓝英年: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先锋学者
草婴:仰之弥高的俄罗斯文学翻译泰斗
徐新:中国犹太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胡经之: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开创者
游踪思絮
访美杂感
满眼风光天下事,万千感慨恋神州
——美国加拿大访问随感
俄罗斯考察随感
欧洲景点杂感
芬兰印象
圣诞节逛香港
台湾观感
新疆采风
国际化其实并不遥远
——海南印象
“东方女儿国”探秘
附录
对话“大国学”
“仁、义、礼、智、信”新解
——感受民间学者的大智慧
有了文学生活大不一样
——访深圳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吴俊忠教授
公共领域的守望者
——访深圳大学文学院吴俊忠教授
深圳学者疏理深圳文化
一个学者的读书月情怀
吴俊忠书房的“诗书灵境”
吴俊忠学术文化活动年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